[專欄]《末日情緣》:埋藏在虛偽外在內的完美感官

2011/12/14|專欄評論
by Chris Sun
「或許,所有的一切會在遙遠的彼方,註定無聲般消失得不著痕跡。至少有單一重疊的身影,伴隨這安靜的地方,一起流逝。生活只是不斷拉近距離,發現離去的事實。閉上眼,我試著回想美好事物,緊握回憶,雖然持續抹滅。」 — 村上春樹

為什麼會講到村上春樹在【人造衛星情人】中的這段話?因為《末日情緣》整部片的配樂是由英國作曲家 Max Richter 操刀,這位擁有古典科班底子的音樂家呈現出絕望的溫暖和夕陽般溫黃的寄望,不僅僅深深的透過音符穿透聽覺,在搭配視覺上更是將所有的電影畫面立體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EW9jXvsNw

《末日情緣》的英文片名是Perfect Sense(完美感官),在觀賞完本片後這部片的片名就更加的耐人尋味了。內容透過了嗅覺、味覺、聽覺、視覺四種感官的喪失,探討了人性對於「內心感官」的重視,有別於其他「末日電影」的價值觀,《末日情緣》將災難的現實圓潤化,人類不再義無返顧的抵抗這樣的情節,透過階段性的喪失「外在」的感覺,漸漸的透過畫面、音樂(非常重要的元素)、角色的互動,瞭解人類在這個世界中,早就已經逝去、失去、遺忘、剝落、忽略的「內心」。比起所有的末日警世電影,《末日情緣》運用了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人類在內心上的救贖,就某些角度其實相當諷刺,而最後這個「完美感官」留給世人(故事中與觀眾)的,就是「愛」。

故事設定上,在每個感官失去之前,都有一個前兆性的行為,失去嗅覺前人們會對回憶痛苦;失去味覺前人們會失控的狂食;失去聽覺前人們會極為憤怒;而最後,失去視覺前人們會感到最深沈的溫暖。就這些階段來觀察,導演將「愛」藏在電影的最後,透過這四種感官的凋零,如同花瓣的凋謝讓觀眾(也讓故事中的角色)一步步的觸摸到本來冰冷的「知覺感官」(愛);反過來說,現代人就是因為這些外在感官蒙蔽了自身內心;因此電影出現了兩種對比符號,一、「人們虛偽的感官」之於「末日疾病」。二、「人們殘留的感官」之於「愛情」。導演運用了「疾病」將這種「虛偽感官」卸下,是顯而易見的詮釋ㄓ方式,直接、強迫式的讓人類無預警的解除了彼此的偽裝;而最後留下來的「完美感官」,就是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兩人邂逅的地點取樣了羅密歐與茱莉葉,聚光燈下兩人在本部片的猶疑加深了最後完美感官就是愛的刻畫。

10014RO0-1

所以《末日情緣》這部片簡單來說,就是透過了四個感官來將「愛情」赤裸的展現在電影結尾。 失去嗅覺前人們會對回憶痛苦。我們聞到了熟悉的味道會想起熟悉的情節,聞到稻草的味道想起成長的家鄉,聞到奶奶圍裙的味道想到桌上的家常菜,那些都是透過味道建構起的回憶;然而愛情最令人魂牽夢縈的就是「回憶」,情人常常在床上聊著彼此的故事,在分開後窒息般的沈溺於共同創造的記憶中;但相對的,我們都因為這樣的牽掛而蒙蔽了真心、糊焦了愛。失去嗅覺,代表著不再讓我們沈溺過去。

失去味覺前人們會失控的狂食。食色性也,狂食就是對「性」的隱喻,現代人慢慢的把性架空了愛情,電影中莫名發狂的狂食不單就「食物」,生肉、花朵、醬料、酒精都在徵狀內毫無意識的被人們吞下肚;這不就是現今社會「性」的寫照嗎?我們將性轉變成可丟棄的物品,一種沒有感情、溫度的行為,如男主角Michael無法與陌生人共眠般的諷刺,米蘭昆德拉說過:「愛情的展現不是透過做愛的慾望,而是透過同眠共枕的慾望」,因此愛情被剝奪的是性,而性被剝奪的也是愛,因為愛無法等同性,而性早就拋棄愛。失去味覺,代表著不再讓我們濫用性。

失去聽覺前人們會極為憤怒。愛情的重要元素一定就是爭吵,無謂的爭吵、無限放大的憤怒都成為一段關係破碎的原因;嘴巴上攻擊著失序的言論,無法克制的謾罵、失控的情緒在每一段感情不停的上演,回頭再來後悔的情節彷彿失智般空洞,吵架的當時我們還能體會到愛嗎?失去聽覺,代表著言語不該是謾罵武器,而要用心去溝通一切的問題。

電影故事發展至今,人們不再如末日降臨般的絕望,反而透過不同的步調去重新生活, 失去視覺前人們會感到最深沈的溫暖。愛情的美好如夕陽般的溫暖令人眷戀,但如果所有的外在觀感都被奪走,那我們該用什麼去溝通呢?用三種疾病褪去人類詬病的虛偽假象後,「愛」變成導演最終要傳遞給觀眾的重要訊息,透過男女主角的邂逅、分合、重遇,搭配原本喪失的嗅覺、味覺、聽覺,慢慢的將觀眾對於「愛」的全貌,如花瓣般的解開。

就算最後我們必須面對黑暗,但若能真心的將內心的愛打開,那樣的光芒將會照耀在彼此的交集上、而走在路上、活在社會,這樣的愛情將會是最純粹的表現,就算他們聽不到、聞不到、嘗不到也看不到了,他們也會與正常人無異。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