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專欄 / 《因為愛情:在她消失/離開他以後》:感情的各自獨立與互為主體

2015/04/03|
by Allen
文/ Allen

感情,既然是兩人之事,當然也就存在兩套敘事。導演奈德班森(Ned Benson)自編自導的《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im)以及《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er),便以男女雙方的觀點出發,先後完成了兩部電影,各自發展卻又相互呼應,以新穎的手法闡述當愛情窒礙難行時兩人的不同境遇。

雖然是兩部電影,闡述的卻是相同的故事。我們看到男女主角Conor跟Eleanor在遭逢喪子之痛後生活陷入泥淖,無法走出傷痛與失落的Eleanor先是選擇自殺、然後一聲不響地離開醫院,回到老家、重返校園,展開新的生活;Conor則是茫然於Eleanor的不告而別,亟欲尋回妻子,恢復往日的平靜。在突如其來的分開之後,Conor想重修舊好,卻逐漸明白一直惦記過去,終究只會裹足不前;Eleanor想揮別過去,卻發現往日幸福的回憶不時閃現,不是說放下就能徹底拋棄。對於過去,一個惦念,一個掙脫,卻隨著故事的發展,在各自的追尋與體悟中,有意與無意間採納了對方的取徑,紛紛回首。

編導細膩的地方在於,當兩人因為消失事件主動/被迫面臨獨自一人,以及和親朋好友的相處時光中,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端卻安排了相同的事件與處境,例如:他們都面對了與過去相關之象徵的死亡,Eleanor欲將姪子追回來、當初與Conor約會時亦碰見的螢火蟲帶回野外放生,Conor則是將當初買給兒子Cody的金魚帶到父親的家中飼養,最終兩人都將之遺忘於瓶罐/魚缸中,無意卻害死象徵物的舉動,暗示了戀情與親情已然消亡的事實;兩人的親密親友──Eleanor的妹妹跟Conor的死黨──則是在他們婚姻亮紅燈的時候有了新的感情對象,愛情的萌芽與凋零互相對映,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兩對得意/失意的組合才會在片中大打出手;兩人更是不約而同地遭逢了一夜情,更殘酷地,他們都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模糊了兒子面容的印象,只有在最後那晚的聆聽與傾訴後,才重拾了珍貴的記憶;此外,他們也極有默契地跟自己的父親關係惡劣,在兩家庭都等同缺席的母親(一邊酗酒、一邊離異)之外,父親成為唯一有能力幫忙卻不得其門而入的長者,而與之盡釋前嫌、坦然交心,也暗示兩人脫離對父親的敬畏和疏遠,終於能卸下自私的堅持,不再單向、執著的期望這段關係的去向,亦不再插手於它之後的造化。

既然是兩個人不同的觀點敘事,那些兩人互動的場景,許多細節處自然也有兩種版本的呈現內容,這些說不準究竟是孰對孰錯的片段,其實也是編導藉由製造觀影經驗的衝突,表達兩部電影/男女主角──一如Eleanor的老師在笛卡兒的課堂上所說──其實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妨將影片的呈現當作是兩人的記憶吧,如此一來,兩種主觀視界的偏差,也就說明了一段感情中的兩人必然會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倒影,也只有在互相面對的當下,對彼此的想像、對自己的觀感、對過去的評價才會互相交融。此時,兩個獨立的人面對面的「溝通」,透過的不光是語言,也包含眼神、表情、氣息與氛圍。唯有如此,捨去自我的立場和多餘的罣礙,截然不同的兩人才會有「互為主體」的共通感,才有可能彼此交流、各自圓滿。儘管兩套記憶/敘事有形式和過程上的不同,但我們卻清楚的知道,他們在客廳的那一晚後,終於真正擁抱了彼此,也真正放開了彼此。不同人說的「我愛你/妳」和「我知道」,就是最好的證明。

兩部電影最後的結局雖然也略有出入,卻無疑是個在燈火闌珊處的圓滿ending。Eleanor的父親曾說在他不畏痛楚、在大浪中救起她的瞬間,是他人生中最糟糕、也是最美好的時刻。在那幽暗的公園路徑上,不論是Eleanor版本的呼喊以及驀然回首,還是Conor版本默默不語、一前一後的相伴,不都是受盡了酸楚和苦澀,才能換得的久別重逢?苦盡甘來,又苦又甘。

女主角的名字Eleanor Rigby雖出自Beatles一曲抑鬱、孤獨的同名歌曲,呼喊著那些不知何去何從的寂寞靈魂,甚至在《在離開他以後》中的一幅牆壁塗鴉上,也出現“Love isn't missed by minutes. It's missed by miles.”這句話,但一個人的孤獨與分隔兩地的距離,反而重新滋養了兩人關係的肌理。中文片名之所以翻成《因為愛情》,大概是因為這個系列用愛情的缺席,反而辯證了愛情的存在。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