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專欄 / 《法蘭克》 賞的三巴掌:關於自我與音樂

2015/05/12|
by Steph
文/ Steph

有點嬉皮,甚至Kuso,這部根據真實人物的形象塑造的電影,看似要帶觀眾一領另類樂團的崛起,你以為會像《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或是任何一個關於音樂的勵志故事。但其實這不外乎是一個打臉電影,打的是你我這些自以為正常的人,是一意孤行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的人,是那些喜歡將所有藝術家的才能與其淒慘遭遇畫上正相關符號的人。

這是Jon的成長故事。

故事從Jon的視角出發,似乎是最接近一般人的角色,自卑、膽怯,如常人一般過著安定的規律生活,心中卻懷抱一些小夢想。會因為生活中發生了一些改變而變得雀躍,又因為太雀躍變得得失心太重,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以團體利益為糖衣包裝,內在早已不小心變得自私又自我。

我們都曾經照著鏡子不忍看進內在的空殼,想崇拜誰、想變成誰,好像就可以拋開原有的自己。最後發現再怎麼努力,還是一樣的自己。人們總喜歡替自己的失敗或無能找藉口,像Jon把自己的無才歸因於缺少童年淒慘遭遇一樣。

第一巴掌:Frank的家人表示「我們家很正常,很和樂,他的音樂才能是天生的,生病反而阻礙了他的發展。」

Jon這角色雖然有點惱人,但不得不承認這個角色詮釋了我們曾經質疑自己、困住自己的那一段心路歷程,更有時候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無能或缺點,不再為辦不到的事找藉口。不是所有天才都有坎坷的過往,也不是有坎坷的過往就會造就天才。一個男人不交女友可能不是因為他前段感情被重創,前段感情被重創不代表就不再交女友。也許天才本來就是天才,男人本來就不想交女友,何苦找一堆解釋讓自己過不去呢?(舉例好像有點遠了)

這是音樂之路的寫實故事。

SXSW是美國非常大型的國際型音樂盛事,在那幾天許多社群網站的討論都非常熱烈,許多小團的確擠破頭要獲得演出機會,也成功建立起知名度闖出一片天。

通常電影都是這樣演的,但Frank之所以寫實,就是告訴你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而且還是會失敗的路。雖然Soronprfbs成功以音樂、人物獨特性在社群上建立了討論度,但真正要登台表演時,又不免的需要迎合大眾。面對利益與心中的藝術價值衝突時,點擊數、知名度、討論度完全不能代表什麼。

第二巴掌:一旦陷入利益與心中價的兩難時,網路上的知名度就失去了意義

這是本我與真我的探索故事

最後來談談主角Frank,他是我們對藝術家所有想像的具像化,才華洋溢、陰鬱、神祕、好像總有那麼一段傳奇性的哀淒故事;心思敏銳細膩,好的時候對沙發上的一根脫線都能即興吟唱,壞的時候如易碎玻璃,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面具原本是要阻隔他人,無論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都想好好保護著不被外人所看;但是當他戴著面具反而能夠自在做自己時,面具的意義就超越了偽裝。我們ㄧ直以為因爲戴了面具,才讓真我被隱藏起來,其實戴不戴面具,對frank的音樂才華、深愛他的周遭夥伴又有什麼差別呢?

第三巴掌: 偽裝面具毫無意義,不論如何我們最終還是需要面對自己。

一旦了解了面具是無法阻擋自己面對自己這個事實時,就能夠勇敢的以面具底下的自己示人。說到這裡,有人發現整齣電影Frank都沒有完整唱完一首歌,除了最後,卸下面具的Frank對著團員唱的I Love You All嗎?對我們來說,也許他是麥可法斯賓達,但對團員們來說,他永遠是那個Frank。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