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專欄 / 《兩天一夜》:人生中人情冷暖的精采縮影

2015/05/25|
by Steph
文/ Steph

《兩天一夜》(Two Days, One Night)之所以精采且發人深省,不只是歸功於瑪莉詠柯蒂亞的演技,或是達頓兄弟的敘事手法,是因為在這兩小時的電影中包含了大至社會體制,小至人性抉擇,深至憂鬱症患者的社會適應,淺至伴侶間的互相扶持等各種主題探討,絕非深奧沈悶,又並非淺嚐輒止,令人歎為觀止。

我們可以選擇專先探討比利時的社會體制、失業救濟金福利制度,甚至民主多數決是否適用於勞資關係,或是研究一千歐元的獎金相當於多少的加班時數等等。但,那就剝奪了這篇故事的靈性,那才是真正引人入勝的。

《兩天一夜》的靈性,在於一個人人生所遇到的各種人情冷暖、自我存在價值的追尋、羞恥心與自尊心的拉扯,都在兩小時的縮影當中表露無遺。

社會人情冷暖三種人:君子喻於仁、小人喻於利、不在意仁義利益只是不想成為被留下來的少數人

當Sandra挨家挨戶的拜託他的16個同事投票讓她留下來,試圖動之以情,大部分的人都經歷了內心的掙扎,罪惡感與道德感之間的游移,對他們來說這個選擇不單單只是金錢與工作,可能涉及到一個家庭的生活、人情上的壓力、同儕間的相處、上司的認同,最重要的是,嚴重一點可能造成一個家庭的傷害。

投票給Sandra的人有些是因為知恩圖報,有些人是因為良心過不去;其他人毫不猶豫的選擇獎金,理由正當得無法責怪,你有家庭我也有家庭要養阿。

少數無同理心的人,利益當頭就什麼也不管了,你失業不會去領救濟金阿?

但最讓Sandra傷心的還是不願出來當面對她說的好同事娜汀,逃避成了最具傷害性的武器。

另一種人,大概是你我身邊最常見的人,不想當壞人的那種人。幾乎可以發現他們的眼神都有一種膽小、恐懼的眼神,口頭禪是「那其他人選了什麼?」,將當壞人的決定權拱手讓人,像寄生蟲般依附在其他人身上,選錯了要死一起死,選對了我也來沾個光,什麼都不需自己負責了。

克服了羞恥心,自尊心反而獲得提昇,也建立了自我存在價值。

Sandra在一開始彷彿一個往內凹陷的空殼,沒了工作便沒有了存在的價值,要她拋棄羞恥心去乞討,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更是一個如登天般的挑戰。面對各式各樣的拒絕,他脆弱不堪的心靈,又怎承受得起?她自暴自棄,將自己隔絕,即使是一直支持著她的伴侶Manu,她都認為只是出於同情。

但隨著一次次的努力有了成果,身為觀眾可以發現Sandra也漸漸堅強起來,敲門時不再結巴,語氣更堅定,身段從卑微變得柔軟。對我來說,她最大的進步是從原本專注於自己的缺陷與不足,變成懂得欣賞身邊的人對她的好。

即便最後她還是失業(但這是她「選擇」的),她的自我存在價值因為她懂得了感激,而益發茁壯。

這是一部關於選擇的電影,選擇獎金或選擇裁人,選擇利益或選擇仁義,選擇面對或逃避,選擇自尊心或救濟金,選擇自暴自棄或感激。因為這是來自於真人真事,我們很難知道如果Sandra變成那16位同事其中之一,她會做出什麼選擇;但我們知道,如果主角不是堅強勇敢的Sandra,《兩天一夜》不會這麼有靈性,直達我們深處的心靈共鳴。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