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人造意識》-圖靈測試的完美升級版

2015/07/09|專欄評論
by Giovanni Kuan
文 / Giovanni Kuan

大家看過《人造意識》(Ex Machina)了嗎?這可以說是今年最棒的科幻驚悚片(不敢單純歸類為科幻片因為12月的星際大戰在那裡等著),這是《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 和《超時空戰警3D》(Dredd)的編劇艾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 的第一部執導作品,能有這樣亮眼的表現,已經大大超出國內外影評們的預期。我個人對這部片也是非常期待,因為艾力克斯嘉蘭負責的劇本幾乎沒有失誤過,都有種聰明且灰暗的氣質在裡面,除了《太陽浩劫》(Sunshine)的第三幕有點小失望外,其他的作品都非常棒,你看看《28天毀滅倒數》和《超時空戰警3D》就知道了嘛。


「這並不是一部對科技發展很焦慮、反人工智慧、反機器人的電影。」,艾力克斯嘉蘭不想把《人造意識》拍得像多數科幻片一樣(例如魔鬼終結者中的Skynet),讓人感覺「哇!機器人要來殺我們啦!」,而是換種立場,以機器人和創造者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




[caption id="attachment_55167" align="alignright" width="330"] 以為中頭彩的Caleb來到了深山荒野中的豪宅[/caption]

Caleb(多姆納爾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 飾演),一個程序設計師像抽到巧克力冒險工廠的金卷一樣受邀到類似 Google 的搜尋引擎 CEO-Nathan(奧斯卡伊薩克 Oscar Isaac 飾演)的島嶼豪宅住一個星期,但這並不是度假,而是 Nathan 想要Caleb見識自己最新發明的 AI 機器人-Ava(艾莉西亞薇坎德 Alicia Vikander 飾演),並讓Caleb以圖靈測試的方式看看Ava到底是不是一個有思想並有意識的機器人,而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的地方(不要緊張,如有劇透會先提醒大家),這部電影聽說很多人都還沒看過,大家都沒看過我就一直劇透也不太好意思,所以這邊主要是由圖靈測試的角度來介紹這部電影,讓大家在了解圖靈測試的同時,也認識了《人造意識》的創新部分。


首先,圖靈測試是什麼?


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Alan Turning)從 1941 年就開始研究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這個概念。1950 年,他發表了一篇激起無數討論及爭議的論文-計算機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開篇就寫道:「我建議大家考慮這個問題,『機器能思考嘛?』」,而且他選擇不先定義「機器」和「智能」,而是換了種問法:「機器能做我們(能思考的生物)可以做的事嘛?」,為了進一步演示這個概念,他發明了一個從派對遊戲中啟發的測試-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


模仿遊戲(看過電影的人應該多少有些了解)最初只是個派對遊戲,由一男一女和一個受試者組成,他們互相看不到對方,而那一男一女只能藉由打字出來的字條來和受試者交流並試著說服自己是另一個性別,圖靈借用了這種概念並修飾了這個遊戲-由一個人、機器和裁判組成,他們在互相看不到對方的狀況下,裁判可以問機器及另一個人問題,而機器和人的工作就是要說服裁判自己是個「人」,如果機器能夠成功混淆超過百分之三十的裁判們,那麼這個機器就具有智能,而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標準版」圖靈測試。


(以下有些劇透,請小心)



講了這麼多,這和《人造意識》的關聯性在哪呢?電影中Caleb指出, 納森要他參與的圖靈測試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問題,因為Caleb已經知道Ava是個機器人了(標準版的圖靈測試中受試者不知道哪一個人是機器),但天才Nathan當然不僅僅想讓Ava通過最基本的圖靈測試,他把整個難度往上加了好幾層,Nathan所設計的是「瘋狂」版的圖靈測試:讓Ava在Caleb已經知道它是機器人的狀況下,還能夠說服Caleb,讓Caleb覺得自己是有意識的。Nathan也實現了「完全版」圖靈測試,不像標準版只是簡單的遞紙條,Nathan實實在在的把軟體和硬體都做出來(比《雲端情人》(Her)裡面的Samantha更勝一籌),完全模擬了人跟人交流的情境。




[caption id="attachment_55170" align="alignleft" width="330"]圖靈測試的幕後照片 圖靈測試的幕後照片[/caption]

Nathan會想改進圖靈測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它本身就有很多爭議,例如1972年有個程序PARRY自稱通過了圖靈測試,但它的身份設定是一個「偏執型精神分裂者」才通過的。而羅布納獎(Loebner Prize)(從1991年開始舉辦的圖靈測試比賽)中,很多贏家也是透過一些小技巧,例如讓自己的機器有拼字錯誤、偽裝成英語不好的十三歲烏克蘭小孩等方式勝利,這也就說明了一個問題,不是所有人類的舉動都是有智能的,一個機器說不定要讓自己笨一點才能通過圖靈測試,但關於這個批評圖靈自己做出了反駁,他希望機器不只能處理複雜的數學問題,也能有情感及審美的能力(aesthetic intelligence),不過這些爭議在《人造意識》都被聰明的迴避了,因為Nathan轉換了整個命題(如上段所述)。


你可能會想說,一個機器人就算能百分之百的模仿人類的互動方式,但它可能根本不知道人類互動的意義何在,它所做出的動作都是設定好的。電影中Caleb跟Nathan也提過這個問題,一個非常會下西洋棋甚至世界冠軍都贏不了的機器人,它可能連「西洋棋」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這樣能說它有智能嗎?它很會下西洋棋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是中文房間(Chinese room)在探討的問題,哲學教授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認為圖靈測試有個重大瑕疵,如果你設想:一個機器人把所有的中文回答印出來並交給不會中文的你,你接著把它遞給使用中文跟你交流的裁判,就算你能成功的回答問題,但你顯然對這些中文字的意義完全沒有頭緒,也不知道你們究竟在聊什麼。所以Claeb在整部電影中一直顧忌著這一點,頻頻的問Ava它到底能不能真的理解自己在講什麼。


而最終的測試結果如何呢?那是最精彩的地方,我也就不在這邊破壞大家欣賞電影的樂趣了。《Ex Machina》會給人一種很深的震撼及淡淡的感慨。哪一天如果Google宣布自己研發出了Ava,大家會感到驚訝,但其實不會那麼驚訝,因為超越人類的AI注定會出現。


Nathan:「有一天AI們會回頭看向人類,像我們自己看非洲的化石一樣。一群活在塵土中的直立猿人,使用著粗糙的語言和工具,全都注定要滅絕。」


Images via IMDb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