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跟著老師動疵動!十部你不能錯過的歌舞電影

2015/07/22|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1920年代後期,錄音的設備與電影結合,讓無聲電影進入到有聲電影這個全新的境界。1927年《爵士歌手》(Jazz Singer)上映,成為第一部成功的有聲電影長片,在此之後,電影伴隨現場樂隊的放映方式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配樂、錄音、音效等聲音部門。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導致全世界都籠罩在一片低迷的氣氛之下,觀眾需要透過各種娛樂來逃避現實,於是電影公司們開始製作了一系列大場面的歌舞電影,印度的「寶萊塢」也隨此跟進,一股歌舞電影的熱潮就此展開。


歌舞電影從1930年代到現在進步許多,不論在技術與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不過其精神仍是存在電影之中,角色的台詞搭配曲子甚至是舞蹈,更能夠表現出當下的情緒與用意,讓觀眾在歌舞中體會人生的百態。歌舞電影過去主要由知名的歌舞劇改編,而才華洋溢的電影創作者們吸取前輩的精華,打造出更華麗的原創歌舞電影,讓觀眾除了經典名著以外,在歌舞電影這個類型上有更多的選擇。狂熱球今天要推薦大家10部優秀的歌舞電影作品,不僅是早期的名著改編,更有近期的原創新作,快跟我們一起進入載歌載舞的世界吧!


《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第一個要介紹的是改編自真實的歷史,講述英國的女教師安娜受到暹邏(泰國舊稱)國王的邀請,擔任國王的家教老師,而從中發展出曖昧情愫。這個故事安娜(Anna Leonowens)於1867年回到加拿大後,將其寫成回憶錄,而在1944年英國作家瑪格麗特蘭登(Margaret Landon)將改編成小說,後來才輾轉演變成音樂劇。其中最經典的一幕莫過於安娜在與國王熟識後,教他跳舞的這一曲 ”Shall We Dance”,在東西方文化的衝突下,安娜與國王打破對於彼此的界線,浪漫的故事才油然而生。而本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其充滿異國情調的場景、服裝等設定,打造出金碧輝煌的皇宮,讓當時的觀眾們眼睛為之一亮。



《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


1964年推出的《歡樂滿人間》是迪士尼改編澳洲童書的作品,當時獲得奧斯卡13項提名,5項大獎。故事敘述倫敦家庭裡來了一個新的神仙保母Mary Poppins,教導兩個孩子如何面對生活上的問題,讓忙著工作與女權運動的父母了解,親情關係的珍貴與重要性。片中最有趣的就是「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這個單字,將非常多的字根結合起來,表達一種必須要透過學習、體驗才能獲得的快樂。其中迪士尼將其動畫技術與真人結合,儘管技術並沒有現代電影技術如此精準,但動畫人物的出現也增加了其熱鬧歡樂的氣氛。



《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由金凱利(Gene Kelly)主演的《萬花嬉春》可以說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有趣的是,金凱利飾演的好萊塢明星唐,在劇情中正是剛好經歷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過渡期,不論在文本或是次文本層面,這部電影都是闡述有聲電影出現後最佳的作品。而金凱利能歌善舞的個人魅力,出演的各部電影都非常受歡迎,在《萬花嬉春》裡經典的雨中漫步,從金凱利的舞蹈雨歌唱中觀眾可以感受到他發自內心的快樂。不得不提的是這個場景的鏡頭運動讓我們可以隨著金凱利的歌舞,順暢地瀏覽整條街的景色與來往的行人,將歌舞元素融合至生活中,讓你下雨天走在路上時,都會情不自禁哼起這首歌的旋律。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改編自莎翁的經典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描述從波多黎哥來紐約工作的瑪利亞,意外地愛上了黑幫噴射幫的男孩東尼,而噴射幫與鯊魚幫的恩怨情仇,最終導致一場愛情悲劇。此片將50年代美國對於外來移民的排斥與歧視細微刻劃,其中一場戲中一群從波多黎哥移民到紐約的年輕男女,各自傾訴對於紐約這個都市的想法,也成為非常經典的一個橋段。



《芝加哥》(Chicago)


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的芝加哥,當時最有名的兩個歌舞女郎Roxie Hart 與Velma Kelly為了要出名,不惜做出任何事情,剖析演藝圈的險惡與醜聞,以及成名這條曲折的路上要如何生存。最後兩位歌舞女郎看破紅塵,一起合作演出告別作,娓娓道出這路上所遇見的荒謬事物,最後選擇了自己而非成名。其中兩人一起演出的曲目 ”Nowadays”更清楚地說出了這個紙醉金迷的圈子,沒有什麼真的會留下來。





《紅磨坊》(Moulin Rouge)


由大導演巴玆魯曼(Baz Luhrmann)執導,《紅磨坊》從上映以來就受到各界好評,甚至被AFI評為100年來25部最好的歌舞片之一。故事講述19世紀末在法國蒙馬特區的紅磨坊酒吧,跳舞女郎以露大腿的康康舞聞名,而出身中產階級世家的伊旺麥奎格也來到巴黎闖蕩,為自己的作家夢努力。因為新結識的朋友而進入了紅磨坊找樂子,間接與妮可基嫚飾演的紅牌舞星發展出情愫,卻引來想要包養妮可基嫚的貴族想要毀掉他們兩個。此片最令人佩服的就是電影中所有的歌舞都是演員親自演出,沒有配唱、沒有對嘴,伊旺麥奎格與妮可基嫚等人就在開拍前四個月開始密集練習排練。而電影中的豪華戲服與佈景也非常講究,為了要如實呈現當時的巴黎情景,巴玆魯曼花下鉅額在澳洲搭景拍攝。音樂的部份也將1940到60年代的歌曲加入其中,大膽的跨越時空嘗試也讓這部電影更廣受歡迎。



《髮膠明星夢》(Hairspray)


改編自2000年百老匯的經典曲目,而歌舞劇則是改編自《髮膠明星夢》在1988年由約翰華特斯(John Waters)的同名電影,講述胖女孩崔西想成為電視歌舞秀節目中的大明星,不顧其他人的嘲笑一心只想要在演藝圈大紅大紫,卻因為險惡的演藝圈以及心地不善良的製作人威瑪,而遇上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天生就是樂天派的崔西,每天早上都會唱歌迎接這個世界,而在當時髮膠似乎是一個讓人們快樂的來源,只要噴上了髮膠,自信就油然而生,你就能面對生命中大大小小的挑戰。其中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反串飾演崔西的媽媽,也讓人在他自己演出的經典歌舞劇《火爆浪子》(Grease)印象深刻後,再度印象深刻(超級深刻阿那個造型...)。



《夢幻女郎》(Dreamgirls)


同樣改編自經典百老匯舞台劇,《夢幻女郎》取材演藝圈真實的事件,以摩城唱片(Motown)的火紅女星黛安娜羅斯(Diana Ross)領軍的團體「至上女聲」(The Superme),為主要故事發展角色,將1950年代到2000年後的黑人音樂圈描寫的淋漓盡致。故事講述的範圍從追逐夢想、黑人歧視議題、毒品、反戰到主角們的勾心鬥角,《夢幻女郎》隨著時代的演進講述三個追夢女孩的遭遇,由小細節到大背景都描述的非常深刻,也讓他拿到了第79屆奧斯卡獎8項提名,電影拿到了最佳混音獎,也讓珍妮佛哈德遜(Jennifer Hudson)拿到了最佳女配角獎。



《吉屋出租》(Rent)


百老匯舞台劇版本的《吉屋出租》一開始的發想是現代版的歌劇「波西米亞人」,一群窮困的藝術家與音樂家在疾病的折騰下,仍然努力地存活在城市中。在當時有關同性戀、雙性戀或是相關議題的歌舞劇,都會被歸類在外百老匯的範圍中,也就是較小型、較開放的劇場,而《吉屋出租》是第一部融合了如此多這樣的元素,仍然跳進百老匯主戰區的歌舞劇。電影版記錄一群紐約客的生活,在一年間他們如何在生命中獲得、失去與掙扎,其中提及的議題包括同性戀、毒品、跨性別、愛滋、複雜的男女關係,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紐約社會裡存在的各種人們,也透過他們的故事讓觀眾了解當時紐約的流行文化、次文化與前衛的思想觀念。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在1862年推出了《悲慘世界》這部長篇小說,講述19世紀初法國人的生活背景,從政治、道德、愛情、正義等範疇出發,深刻討論了善與惡,也清楚刻劃當時的動盪背景。舞台劇版本於1980年推出後,造成了相當大的轟動,因為在倫敦演出後有許多負面的評論傳出,因為文學家們反對把經典改編成歌舞劇。然而在觀眾的眼中《悲慘世界》非常的精采,推出就創下了票房記錄。電影版本找來了音樂劇演員底子的休傑克曼(Hugh Jackman)飾演主角尚萬強,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飾演工廠女工芳婷,還有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阿曼達賽弗瑞(Amanda Seyfried)等實力堅強的演員重新詮釋此劇本,讓150年前的不朽之作透過最新的科技再現大家眼前。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