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這不是我看的《蜘蛛人》:青春期所帶來的遽變與躁動

2015/07/31|專欄評論
by seboxhong

文/ Sebox


2002年上映的《蜘蛛人》(Spider-man)由導演山姆雷米(Sam Raimi)執導,由邪典電影(Cult Film)起家的山姆雷米在《蜘蛛人》以前,多數作品都是殭屍、鬼魅等類型電影,也因為這些電影紅遍歐美各國,成為新一代邪典電影的代表性導演。而改編漫威(Marvel)作品《蜘蛛人》讓他賺進了大把的鈔票,三集平均都有8億美金的亮眼成績,也讓他的名聲一躍而上。陶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飾演的蜘蛛人彼得帕克(Peter Parker)不同於馬克偉柏(Marc Webb)執導的痞子風格,除了濃厚的書生氣息以外,他害羞內向的個性也在變成蜘蛛人之後有所改變。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蜘蛛人》除了我們表面看到的超級英雄故事以外,其實是在討論一個青少年面對青春期的遽變,所造成內在與外在的影響,今天狂熱球就要帶大家來一探彼得帕克的內心世界。


在電影一開始彼得就是個非常害羞內向的學生,雖然身處在許多漂亮同學的高中校園,但他與其他同學似乎沒有太多接觸,尤其對於心儀的女生望之卻步,只敢用照相機捕捉瑪麗珍的倩影,而且他只有一個好朋友哈利奧斯彭。所以當他在參觀實驗室的時候偷看瑪麗珍的時候,不小心被變種的蜘蛛咬到,他當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跑回家。青春期的身心靈總是脆弱的,當其中之一或是兩者受到傷害的時候,尚未成熟的心靈下意識地會帶領青少年回到安全的避風港,也就是他溫暖的家。生理的傷害由被蜘蛛咬而來,心理的傷害則是持續無法靠近瑪麗珍所累積而成的。


當彼得經歷了一夜的身體不舒服的掙扎後,他醒過來站在鏡子前面一臉疑惑,因為他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結實,手上長出的毛似乎也代表了青春期性癥的出現。更令他感到不安的是,他的手腕開始噴出白色如絲的黏稠物體,他不小心把整個房間弄滿了絲網,當梅嬸到了門口一問究竟的時候,他選擇了隱瞞自己所做的行為,要梅嬸不要進到房間內。或許在看電影的當下觀眾沒有意識到,不過這樣的行為就像是青少年第一次面對夢遺或是其他類似的性體驗時,最直接也最平常的反應。彼得在一知半解自己能力的狀況下,在屋頂上做了許多手勢,試圖要找出射出蜘蛛絲的方式,對於超級英雄來說這只是稀鬆平常的練習,但對於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的彼得,如此的探索就像是青春期對於性體驗的好奇與渴望。


我們從漫威的官方資訊裡面可以看出,在原著漫畫的設定上面,彼得在被蜘蛛咬到後,獲得了在任何東西上攀爬的能力,以及體能、速度上的增強,還有感知即將發生的事件的強力第六感,並沒有因為被蜘蛛咬到就獲得射出蜘蛛絲的能力,而是自己製作了一個機關戴在手腕上,讓自己可以透過手腕吐出人造的蜘蛛絲,這點與馬克偉柏所推出的《蜘蛛人驚奇再起》相同。


或許你會認為這樣的關連性實在太小,大致上看起來好像是硬生生地把這個概念套上去,然而思考一下如果要忠於原著的話,導演山姆雷米改變了這個設定肯定有他的想法,而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也同樣想要將這個小小的點子放進電影裡。在1991年大導演詹姆斯寫出了一個《蜘蛛人》的劇本,雖然最後沒有用上但其中一個描述彼得被咬之後的場次,似乎可以看出詹姆斯對於彼得的變化,也有另一番解釋。


「有東西把他(彼得)跟床單黏住了,他將其掀起發現是一大片白色的東西蓋住他,把他跟床單黏在一起。那是一種絲的材質將他網住,他錯愕地哭喊了出來,在這一片黏稠的東西中掙扎。這是哪裡來的?他注意到自己的手腕,上面有珠光般的白色泥狀液體,從一個不到四分之一吋長,幾乎看不到的窄縫噴出來。」


另一方面,當班叔被壞人殺害後,彼得從本來不願意任意使用自己的能力,到開始打擊犯罪拯救市民,就如同許多人們接受到青春期的挫敗,或是與親友的生離死別後,思想更成熟也更能承受生活給予的壓力。不論你認為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在實際的故事中彼得也的確因為經歷的事件,以及年齡的增長更加成熟,他對自己的信心與日俱增,這些成長的痕跡讓他可以面對這個複雜的成人世界,或許比起青春期所面臨的不安,還要來得更青春期一點。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