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elai專欄 /《愛在他鄉》:何處是我鄉?

2016/07/19|
by Lorelai

文/ Lorelai


《愛在他鄉》(Brooklyn)導演 John Crowley 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訪談中談到:「一旦我們離開家鄉生活,返鄉後,我們不再完全屬於此地了。」這句話為他的電影做出了完美註腳。


劇情描寫女主角 Eilis(由 Saoirse Ronan 飾演)隻身赴美工作了一段時日後,因姊姊的驟逝返鄉陪伴母親。經過大城市紐約的薰陶,在紐約百貨工作、上夜校拿到了記帳士執照、愛上了一名義大利青年,她在紐約布魯克林經歷了人生重要階段,而這些成長歷程是家鄉親友所沒有參與的,他們看到的是一個熟悉卻又陌生的鄰家女孩,而如今卻也不像是女孩了。


Eilis 對家鄉的感受不再相同,而家鄉的人們看待 Eilis 的方式也不同了。鎮上富有青年 Jim 在「見過世面」的 Eilis 面前竟也顯得靦腆三分。「我們現在在妳眼中應該是很落後、不文明的吧?」這句話抬舉了Eilis,卻也將她與這小鎮上的人做出區別,她不完全屬於這裡了。


Eilis 終究必須在兩個城市、兩種生活步調、兩個男人間做選擇,在五零年代,選擇其一的代價即是完全拋棄另一種可能,愛爾蘭和美國距離太遠了,最後小鎮以流言蜚語逼迫 Eilis 做出選擇,凸顯了大城小鎮的生活型態差距。


《愛在他鄉》拍攝手法平實淡雅,然勾起的鄉愁暗潮巨浪卻是那樣的駭人,相信旅居過國外的朋友觀影後能感同身受。


導演以細節堆砌情感和描摹女主角 Eilis 的蛻變,片頭 Eilis 在小鎮教堂做禮拜時忍不住打呵欠,一個特寫鏡頭道出了她的不耐平凡和出走渴望; Eilis 返鄉後仍著紐約當時的流行服飾,亮眼的天藍洋裝配上時髦的太陽眼鏡和低調純樸的愛爾蘭鄉鎮色調不一,她走在街上得到了街坊鄰居的讚美,但字字句句拉開了她和這小鎮的距離。


飾演 Eilis 的演員 Saoirse Ronan 在訪談中談到:「我原先以為這部電影只能引起愛爾蘭移民的共鳴,但我們到各地放映,都有觀眾告訴我這是他們的故事、他們父母或祖父母的故事,我想幾乎每個人家族中都有移民的故事,而且我想思鄉情也不限定移民,離開家求學或工作的人大概都曾經歷過。」 如導演李安所說:「觀眾進電影院看的不是演員,是自己。」《愛在他鄉》拍出了多數人必經的褪羽、離巢的掙扎歷程,讓觀眾能在螢幕上看到自己。


現今通訊科技發達,但離鄉背井的愁思不減,那心情是矛盾的,年少輕狂時欲離鄉闖天下,但家鄉有太多記憶、太多恩情。 Eilis 嚮往紐約充滿機會的生活,但當父親、姊姊相繼過世,即便她已展開新人生,家裡需要她,她也需要家,義大利青年和 Eilis 說:Home is home.


Eilis 若有所思,曾幾何時他鄉紐約也成了「鄉」,愛爾蘭小鎮竟漸漸成了魂牽夢縈但回不去的故鄉。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