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狗狗貓貓專欄 / 《單身動物園》:非普通龍蝦的為愛叛逃

2016/08/03|
by 周尚狗狗貓貓
文/周尚狗狗貓貓

柯林法洛(Colin James Farrell)飾演的大衛,在失去伴侶後,根據法律被迫帶往一間豪華旅館裡居住。在這間旅館裡,單身即是公罪,只有四十五天的寬限來尋找新伴侶,否則將被變成動物。仿佛希臘神話中的眾神,犯錯了可能被降格為凡人,亦如同喜愛以動物來擬人的神話,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把這樣的寓言體現在現代電影之中,一場場叛逆的情節也儼然展開了。

《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獲得了第68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這樣令人驚艷的作品,事實上早在2009年,就可依稀看出導演在《非普通教慾》(Canine)中,建構出的權威世界與虛構烏托邦世界的荒謬樣板,更進一步在《非普通服務》(ALPS)裡探討現代人心靈的空虛與可替代性,而《單身動物園》則是以較為詩意、浪漫的方式,詼諧地將單身者對愛的渴望與壓抑,參雜第三人稱的內心獨白,仿佛敘述了一個神話般唯美的故事。然而,不同的是,這部電影裡導演選擇用「愛」來突破了一切的限制。(即便愛是盲目的。)

龍蝦大進化

如果有看過《非普通教慾》的觀眾,想必看到《單身動物園》,便可輕易認出導演筆觸,例如《非普通教慾》中,爸爸角色總是穿著西裝,帶著銀製手錶,脫下西裝是微凸的肚子,中產階級的斯文模樣,正好如同《單身動物園》中大衛的模樣,然而,在《非普通教慾》中,爸爸權威的管治下訓練孩子當條狗,一家人還不停模仿狗吠,而《單身動物園》中,這角色變得人性許多,大衛選擇當隻尊貴優雅的龍蝦,並且勇敢逃離權威,甚至為了愛人不惜把自己雙眼弄瞎。而「狗」的角色,在這兩部電影中,從被定義為服從且像泥土般可塑的狗兵,變成了至親的哥哥所變成的動物(還無辜枉死),雖然都是以家人角色比擬為狗,但看得出導演從諷刺手法中增添了不少感性與角色精神層次的進化,意識形態也由服從命令的小狗進化成了幻想倘佯大海的龍蝦。

父權社會的轉型 

《非普通教慾》籬笆內的「烏托邦世界」將孩子們孤立在家中,籬笆外被描繪成一個無法居住的危險世界,如同《單身動物園》中,旅館外的正有一批反單身、反烏托邦的突擊隊正在革命著,只是巧妙的是,一家之主的父親男性角色,轉變成了旅館女主人的角色,也象徵著女權意識地抬頭,甚至連突擊隊首領也由蕾雅·瑟杜(Léa Seydoux)女性來飾演,《非普通教慾》中,爸爸讓工廠管理員替自己兒子性交,而在單身旅館中,則是讓女僕扮演維持男性性慾的角色,男性反過來因「性慾」生理反應而被女性所控制著。相當有趣的讓人對比出社會權力的轉移。

如果愛是_____。

《單身動物園》裡有句話:「沒感覺假裝有感覺,比有感覺裝沒感覺痛苦。」正說出《非普通服務》探討現代人內心的空缺,渴望被擁抱、被重視、被珍惜,面對如龐然怪物般的空虛和寂寥排山倒海而來,必須被某個人來填滿,來取代,依賴的情感也失去了愛的本質。而配合的一方,或許在別人期望的關係中得到了自我利益滿足,卻也迷失了方向。這些探討愛與婚姻的本質,一一浮現在《單身動物園》中。相較這兩部電影的海報,也有些類似之處與巧思,同樣擁抱著非完整的另一半,以及簡單的單色調設計,仿佛都透漏著愛的模糊虛幻與需要被填滿。

1344499643-178874059_n lobster

在《非普通教慾》中三兄妹喜歡把眼睛矇起來玩瞎子遊戲,《非普通服務》中女學生會把眼睛矇起來去感受自己喜歡的舞蹈,以及一名瞎子顧客,即使看得到的顧客也選擇忽略真相存在,而到了《單身動物園》大衛為愛而盲,這些暴力美學下,焠鍊出愛的精神,也似乎回到了《小王子》裡所說的:

「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