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nah專欄 / 《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在現代作品中找到日本人的精神文化

2016/11/20|
by Hannah

串接過去、改變未來這類的題材從來都不缺,不只是好萊嵨樂此不疲地拍了關於親情的《黑洞頻率》、關於愛情的《真愛每一天》,當然還有開啟這個主題的經典作《蝴蝶效應》。日本動漫也沒放過在時空上做文章的架空事件,《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僕だけがいない街) (下簡稱《街道》) 雖然在台灣的提及率似乎不高,卻是我認為這類作品的上上之作。


有點類似《明日邊界》的設定,主角會在失敗後不斷回到某個特定的時間點,直到完成任務,只是《街道》的主角是在能夠阻止人被殺害的時間被動發動「再上映」,一旦傷害被阻止,時間便會繼續走去。主要的故事發展從主角媽媽偶然阻止了賣場外的誘拐兒童事件,而被兇手殺害開始,主角發動再上映,卻回到了18年前。原來,殺死媽媽兇手和他小時候鎮上的兒童誘拐犯是同一人,而「抓到真凶」便是阻止媽媽死亡的鑰匙。


對人性的刻畫,似乎是近年來日本作者的拿手絕活


我認為電影中最卓越的展演是對人性的刻畫,雖然要在電影的有限時間內塞進八本漫畫單行本的內容顯得困難,也刪去了許多我認為十分精彩的細節鋪陳,但導演盡力使用手持攝影、視角轉換等心理影響因素,使得在看電影時能夠感受主角和夥伴們的正義連線、主角母親異於常人的敏銳觀察力,以及真兇人前溫暖敦厚人後變態冷血的毛骨悚然。


整部電影雖然不至於像《告白》那般詭異、壓迫,卻有看了一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般地暢快,從剛開始摸不著頭緒,遇到越多線索,真相才越明朗,穿插著多次「再上映」的事件、牽涉著不同人物視角的情緒與人物背景,直到最後才將點與點串聯,百轉千迴後公布結局的答案。


把那些花俏的時空設定忽略,窺看作者真實的核心哲學


《街道》這一類的電影,由於能力的假設牽涉範圍太廣,通常會造成許多無法解釋的 bug ,包括主角的能力為什麼沒有在小時候就發動?為什麼還可以回來查個資料再發動再上映,這不是偷吃步嗎?阻止媽媽的死亡為什麼會回到那麼久以前,而不是單純阻止死亡事件?等等。然而,將這些設定會產生的問題都撥開不談,作者的設定其實都是為了講述一個藏在故事裡的價值。


在我看來,《街道》投射的貫徹、犧牲精神十分有日本武士道的味道。寡言、離群,卻在關鍵時刻能夠觀察細膩、推理入勝,以勇氣和正義做為號召,與值得信任的夥伴進行一場揭露邪惡真相的冒險,最後不惜與邪道殊死戰,犧牲生命換得身邊所有人的幸福。這種正氣凜然,為了正義而追查到底的精神,好似重現日本文化中講求的武士道精神,讓人回味無窮!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