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為什麼《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今年最棒的電影之一?

2017/02/26|專題報導
by JeanLin

文/Jean


第 89 屆奧斯卡進入最後倒數,回顧 2016 年一整年所有優秀的作品一路過關斬將而來到這個時候一拼高下,除了從威尼斯影展就大鳴大放的《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入圍 14 項最為風光之外,一個溫柔但殘酷的成長故事《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卻悄悄的擄獲全球媒體以及觀眾的心,甚至有不少聲音認為本片絕對是今年最棒的電影之一,而這個沒有大卡司、華麗場面或是知名片商背書的電影憑什麼異軍突起?




[caption id="attachment_85877" align="alignnone" width="1920"]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題材冷門,但依舊在整個獎季中獲得相當高的注目[/caption]

我們也許要先回到去年 9 月。全球觀眾矚目的北美秋天獎季大致可以從加拿大的多倫多影展以及美國的紐約影展作為起點,有不少優秀的電影作品都在這裡登場期待能獲得更多注目。但在這兩個國際知名的影展之前,其實還有一個規模較小但歷史一樣悠久的泰柳瑞德電影節(Telluride Film Festival);泰柳瑞德電影節每年固定在九月的勞動節週末(Labor Day Weekend)舉行,整個影展期間只有短短四天,雖然選片量不如前述兩個影展來的豐富,但是在此放映的都是精華中的一時之選,而前來共襄盛舉的觀眾除了忠實影癡之外,還有許多是產業相關內部人士,因此在這裡放映的作品所獲得的評價聲量一樣不容忽視。近幾年包括《驚爆焦點》(Spotlight)、《鳥人》(Birdman)、《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亞果出任務》(Argo)連續四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都選在此地作為世界首映或是北美首映。




[caption id="attachment_85880" align="alignnone" width="1000"] 和《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一樣由布萊德彼特的製作公司 Plan B 製作的《自由之心》在當年奧斯卡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大獎[/caption]

同樣的,由巴瑞詹金斯(Barry Jenkins)自編自導的《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也從泰柳瑞德電影節作為出發點,本片是他繼《憂鬱的解藥》(Medicine for Melancholy)後暌違八年的最新作品,改編自塔瑞爾艾文麥克萊尼(Tarell Alvin McCraney)的短篇舞台劇劇本〈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內容主要聚焦在一名黑人男孩面對性向掙扎以及與所愛的人之間的複雜關係,並透過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來呈現。


實際上,此片可以說是融合了巴瑞詹金斯與塔瑞爾艾文麥克萊尼兩人的親身經歷:他們一樣是在 1980 年代「快克大氾濫」(crack epidemic)時期在貧困社區中長大的非裔美國人,他們的母親一樣都有毒癮;巴瑞詹金斯是異性戀者,而塔瑞爾艾文麥克萊尼則是同性戀者。雖然《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看起來是一個相當私密的描繪,但能對此產生共鳴的觀眾族群其實是非常廣泛的。




[caption id="attachment_85881" align="alignnone" width="1656"] 透過三個不同時代的故事,描述一個男孩成長的過程[/caption]

北美娛樂權威媒體〈綜藝報〉的評論寫道,「如果在十年前,以主角自我探索的範圍來看,《月光》就會被歸類成一部 LGBTQ 電影,但現在已經沒有明確的分類,這部電影會以更廣泛的方式與觀眾有所連結。」另外在〈好萊塢報導〉的評論中則如此敘述,「從一開頭就帶領觀眾直搗主角的內心世界,在這粗略約有 20 年的時間裡,伴隨著那些不明的情感流動,他唯一想找尋確切答案的問題就是,『我是誰?』」




[caption id="attachment_85879" align="alignnone" width="1200"] 每段時期都由不同的演員詮釋主角,但在內心的眼神中依舊可以看到同樣的靈魂[/caption]

的確,故事主角夏隆(Chiron)的心路歷程或許也是多數觀眾曾面臨的難題:有著深愛他卻無法善盡責任的母親、願意對他伸出援手但同時是一切萬惡根源的長輩、唯一能當作依靠卻又讓他感受到情竇初開的不安定感的朋友、最終選擇以外在條件來武裝自己。在對愛的細節上,導演選擇了不把話說破,而那股隱隱約約的情感卻也給了觀眾更深刻的體會,那些與周遭旁人的關係以及自我存在的價值,我們可以斷定這是來自夏隆家庭賦與的先天限制,也可以認為這是他對於所愛之人唯一能夠投以的浪漫。


我們看過許多以同性戀者為主題的電影,我們也看過許多以黑人生活困境的電影,但卻鮮少看到綜合兩者的電影。英國〈衛報〉形容,「這是繼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的《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s)之後,對於同志情侶的描繪最美麗也最貼切的電影,導演提供給觀眾一個較少被看到、關於身在當今美國的黑人男同性戀者的真實樣貌,是一個驚人的成就。」




[caption id="attachment_85878" align="alignnone" width="1600"]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有著非常不一樣對於同志的刻畫手法[/caption]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美不僅在於描述愛跟性那層朦朧的面紗,真正引起觀眾共鳴的,正是導演如何呈現人與人之間最純粹也最直接的情慾流動。《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之所以雋永,不是因為兩人在山上激烈的肢體接觸,而是被壓抑到幾乎窒息、想愛卻無法愛的無形藩籬;《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令人久久無法忘懷,則是因為不論男女都曾經感受過,那點在幸福中不小心錯過的缺憾。兩者與觀眾的連結是人對於愛的渴望、對於愛的無奈,而《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正是抓住觀眾心裡不小心岔出的線頭,在影像所給予的氛圍讓心跳不小心落了一拍時,一絲一絲地拉開了深處最脆弱的地方,讓這一池心酸的漣漪慢慢渲染開來。


在題材、敘事手法以及影像美學的處理上,本片從導演、編劇到整個劇組都展現了十足的勇氣,勇於面對當今好萊塢不太願意觸碰的議題,但仍能走出既有的族群、引發更為廣泛的觀眾共鳴,確實足以立足 2016 年最棒的電影作品名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m2wKLqQlI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