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科技的偉大!10 部特效如真實場景的經典電影

2017/05/08|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拜科技所賜,現代的電影產業除了編劇、導演與演員這個黃金必要三角形外,更多了電影後期製作這一環,而動畫、特效的品質也以相當快的速度向前進步,很多時候為了要達到某些無法以實際拍攝,或是實際拍攝所費不貲的場景,CGI 動畫就成為了電影創作者的好夥伴。不過觀眾對於 CGI 技術的感受並不那麼一致,有些粉絲相當享受電影裡面精心製作的動畫場面,也有對於視覺較為敏銳的觀眾,一看到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的動畫畫面時,就會立刻對電影感到排斥。


於是,能不能把假的動畫場面做的跟實拍的、真的場景銜接地自然,就成為了電影創作者、動畫師們相當重要的課題。 電影網站 Screen Rant 製作了一支影片,匯集了他們認為在視覺呈現上面幾可亂真的特效場面,總共 10 部精采的電影要讓觀眾重新感受一次這些電影如何把不真實的畫面,轉化成逼真的影格,讓觀眾幾乎都要忘記這些是來自數位科技的產物。


《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


迪士尼推出的真人化電影《與森林共舞》今年拿下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其中呈現動物毛髮、動作逼真的嚇人,廢棄的古代神廟也讓人想知道其真實位置,然而這些畫面其實完全都來自動畫特效,包括樹木、河川等大自然的場景也都是後製產生,令人相當佩服電影中唯一露面的小演員尼爾塞西(Neel Sethi)在綠幕前面表演所發揮的想像力。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 年由湯姆漢克(Tom Hanks)主演的《阿甘正傳》,或許不會是多數人在想到「動畫特效」時,第一部冒出來的電影作品,然而這部電影在動畫特效所成就的正是與現實生活完美融合的畫面!電影開始不久的白色羽毛,如同《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裡面的塑膠袋,慢慢地隨著片頭的字幕飛到了阿甘的腳邊;阿甘與牆壁快速對打的乒乓球,則是完全使用動畫製作。其中最大量的就是阿甘參與了相當多名人的訪談,這些影片全都是取自真實記錄的影像,再透過特效技術把阿甘放進去,在 2000 年以前能夠做到如此驚人的畫面呈現,被列入此榜單中名符其實!



《科洛弗檔案》(Cloverfield)


由麥特李維(Matt Reeves)2008 年推出的電影《科洛弗檔案》,在形式上採用了相當罕見的全手持鏡頭,此手持鏡頭在設定上並非來自攝影師的巧手,而是來自電影中角色的攝影機,這樣不規律搖晃且幾乎是 0 穩定度的畫面,對於動畫製作來說,要追蹤其影格內的人物動態再加上 CGI 動畫,實在相當困難。但我們從預告就看到自由女神的頭被炸飛到街上滾,又看到布魯克林大喬整個崩塌,以及城市各處起火、爆炸的場面,還有無數的外星生物攻擊人,稍微對後期製作有點概念的朋友一定了解其困難度,《科洛弗檔案》能夠如此完美將動畫融入極為搖晃的畫面中,的確是非常強大的後期製作技術。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由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有相當大的篇幅都講述 Pi 在逃生艇上想辦法存活的劇情,台灣的觀眾大概都知道多數的海上場景都在台中的攝影棚內拍攝,不過這個造浪池並沒有辦法完全地達到李安的要求,畢竟大海與池子根本是無法比較的兩個極端。再加上船上載著老虎、斑馬等生物,如果要實拍這些動物與主角的打鬥場面,很有可能會釀成無法避免的死傷,所以完全採用 CGI 動畫製作。最後的成品完全讓人心服口服,更拿下了該年度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這還包括了 Pi 登陸島上後看到的大量狐獴與自然景觀,實在令人眼界大開!



《地心引力》(Gravity)


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在 2013 年推出的科幻太空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與最佳視覺效果等七項大獎,更讓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再次入圍奧斯卡影后。《地心引力》總共只有珊卓與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兩位演員,整部電影最具有張力的就是他們在面對太空中各式各樣意外時的反應。當然電影拍攝過程還是製作了許多真實的道具,然而整部電影的背景完全都必須要採用 CGI 後製特效,加上攝影師艾曼紐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的「無重力」攝影方式,才能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如此逼真、順暢。



《全面啟動》(Inception)


同樣在該年度拿下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全面啟動》,出自最喜歡實拍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之手,在許多訪問中我們都感受到諾蘭對於拍攝電影需要有實景的堅持,不過在《全面啟動》中有太多完全不可能以實際拍攝達成的畫面,包括城市街景的摺疊、旋轉重力的飯店、廢墟似的城市漸漸崩壞...等。不過這也拜諾蘭對於電影拍攝的堅持所賜,讓這部電影在畫面呈現上與故事一樣,穿梭於真實與虛假,實在令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還在做夢。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漫威影業在 2011 年為了拓展整體「復仇者聯盟」的宇宙觀,推出了《美國隊長》這部獨立電影,介紹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飾演的美國隊長史提夫羅傑如何從一個瘦弱的士兵,經過超級戰士血清的改造後,成為一個壯碩、超能的超級英雄的領導者。當然許多觀眾可能對於美國隊長飛來飛去的盾牌感到讚嘆,不過真正令人目瞪口呆的特效技術則是他們如何克里斯伊凡的身形縮小,才能符合故事設定中「弱不禁風」的形象。瘦小的史提夫羅傑並不是單純地以回憶片段小篇幅出現在電影中,事實上有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瘦小身形的他,這當中包括他進行體能訓練的畫面,伏地挺身、跑步...等,都是非常難以製作的動畫技術,不過電影《美國隊長》交出了一張超過 90 分的成績單。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1993 年推出的驚人作品《侏羅紀公園》,在特效部分也相當令人驚嘆,不僅因為 1990 年代的 CGI 動畫技術尚未純熟,更因為其在拍攝過程使用的是大型的真實機器恐龍,再配合上動畫讓這些搖頭擺尾的恐龍成為可怕的獵殺生物,其逼真程度幾乎要把當時電影院的觀眾下的屁滾尿流!事實上電影本來選擇使用停格動畫作為拍攝方式,不過當光影魔幻工業展示他們所能夠以 CGI 技術呈現的畫面後,史蒂芬史匹柏就立刻決定採用此種當時還是新興技術,結果也讓此片拿下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成為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生涯中最高票房的作品。



《阿凡達》(Avatar)


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打造 3D 人物建置電影《阿凡達》推出時,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描述外星球潘朵拉與地球前往的掠奪者對抗的故事,在全球拿下了 27 億美金的驚人成績,更在《鐵達尼號》(Titanic)之後成為票房冠軍電影,一直到《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後才被超越。《阿凡達》讓詹姆斯在計畫上等了好幾十年,即便很早就有這個故事的雛形,詹姆斯還是得等到數位科技進步到他能夠逼真呈現潘朵拉這個世界後,才有足夠的資源打造他腦海中的外星球美景,其中也使用動態捕捉技術讓演員與「阿凡達」化的角色動作一致,讓人非常期待接下來即將推出的四部續集。



《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


有別於過去的星際大戰電影,此系列的首部外傳電影採用的是全數位 CGI 的製作方式,包括太空船、戰鬥機、機器人、外星生物等,在過去都使用小型模型進行特殊拍攝,不過到了《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則改變成全數位製作,即便太空船的內部操控版如果使用真正的道具製作並不是難事,但此片卻連這些細節都透過數位呈現,可以感受到盧卡斯影業在未來想要把實作的道具數位化的野心,也讓此片入圍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