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HypeSphere 狂熱球 2017 上半年 10 大電影

2017/06/29|專題報導
by hsphere
2017 年已經過了一半,不論是年初的獎季電影到暑假幾部大片,以及每年都可見到的超級英雄作品,都展現了電影的多元以及不同的可能,HypeSphere 狂熱球也整理出 10 部精彩的作品讓我們一起回顧。

《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


在近年種族多元化的熱潮中,《關鍵少數》確實是一部容易讓一般觀眾接受同時擁有背後力量的作品,在歡樂幽默的故事中,重現當年黑人女性在美國社會下的堅毅與努力,深深地告訴我們,任何的自由、權利以及思想,都不是唾手可得的。



《分裂》  Split

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重拾人心之作,除了故事主題讓人快速聯想到「二十四個比利」之外,男主角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精湛的演出也是主因,此外本片最後巧妙的連結與安排更讓之後的討論話題持續延燒。



《羅根》 Logan

在經歷飾演超過 15 年的金剛狼後,休傑克曼(Hugh Jackman)與之的告別作《羅根》是一個有別於過往 X 戰警系列的作品,它骯髒、炎熱、痛苦同時讓人感受各種不舒服,彷彿導演透過各種設定去延伸羅根他的痛苦與掙扎,在這樣的結尾中找到一個屬於他自己的解脫。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Moonlight

在驚濤駭浪之中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很開心可以馬上在 3 月就看到本片,在生硬的黑人同志議題中,這部電影勇敢的挑戰美國人在家庭教育、社會結構以及人心成長過程的哉問,在各種不可抗力的階級複製、自我認同下,展現難得一見的視野。



《逃出絕命鎮》 Get Out

如果說《關鍵少數》是藉由真實的歷史事件講述美國黑人主權的發展,那《逃出絕命鎮》就是透過一個有趣又驚悚的寓言,每一個環節都引人入勝,但又充滿各種問號,情節的轉折和最後的符號力量發人深省。



《異星智慧》 Life

《異星智慧》並沒有太令人感到驚艷的劇本,反而可以看到很多過往科幻電影的影子,不過整部片可以說是一種風格的重現與延展,在緊湊的不安與密室恐懼的壓迫下,演員之間的表演充滿平衡和力道,同時聰明大膽的結局也讓作品跳脫到另一個層次。



《神奇大隊長》 Captain Fantastic


自給自足的烏托邦生活,除了大大降低對大自然的傷害,更大大地賞了當代社會體制一個巴掌。當我們看到雨果莫天森強硬地向孩子們塞入諾姆喬母斯基(Noam Chomsky)的自由意志思維時,不得不回顧《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裡面提到對於「知」的選擇權力,以及「知」以後被賦與的義務。對於現代體制的控訴被包裝於更貼近人類的家庭情感之下,不同的教育方式、道德倫理、價值觀不斷地在電影裡面重複辯證,人與人的相處仍然是人類族群無法脫離的鏈結,在無法脫離文明進步的潮流下,你只能活得更聰明。


《愚行錄》


日本導演石川慶的首部執導作品,改編自貫井德郎的同名小說,除了找來妻夫木聰及滿島光精彩詮釋與周遭人事物相互牽絆的「愚行」所顯露的善跟惡,導演的表現手法也相當有趣。從第一幕開始鏡頭從公車外面平行移動,到最後一幕環繞至公車內部,完美呼應了劇情中不斷辯證的內與外的升格與墮落,也讓說故事的人甚至是觀眾的視角從旁觀者變成身處其中的一份子。


《我不是潘金蓮》


馮小剛導演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之作,以圓形、方形、寬銀幕作為影像敘事的特殊手法,在圓之中可以窺見人性的堅強與軟弱,在方之中感受規範的無私與無理,最後的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強而有力地烘托出一部警世寓言,在哭笑不得的荒誕事件之中,看清人性,也看見自己。




《異星入境》 Arrival

科幻電影的新境界與新視野,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透過他過往擅長的冷調敘事講述了一個冰冷感十足的科幻電影,但最令人感到詫異的卻是從故事每一個細微情感的堆疊裡找到了難能可貴的溫暖。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