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gerHong專欄 / 《再見瓦城》:無法掙脫,無法解脫

2017/07/30|
by Eiger Hong
文/ Eiger Hong

片名:《再見瓦城》( The Road to Mandalay)

年代:2016 年

導演:趙德胤

主角:柯震東、吳可熙

國家:台灣、緬甸、法國、德國

語言:漢語、泰文、緬甸語、英文

緬甸曼德勒(Mandalay)到泰國曼谷要多久?搭飛機的話 1 小時 45 分鐘,開車則要將近 20 小時,而《再見瓦城》片名中的瓦城正是緬甸曼德勒,是緬甸最多華人居住的地方,片中男女主角也都是來自曼德勒的移工。有別於先前總是以較感性的面向在探討電影的拍攝,這次想要以非常寫實、現實的一面來探討所謂的移工問題,以及整部片反映出的現實世界。

為什麼要離開瓦城?



曼德勒是緬甸的第二大城,之所以成為第二大城,多虧了有許多中國雲南地區的移工到曼德勒工作,使得曼德勒成為緬甸最多華人居住的城市,整座城市的經濟體也隨之改變。對雲南移工而言,要到達曼德勒也不是件簡單事,畢竟兩地之間隔著高山、高原,陸路崎嶇,一路顛簸。不過為了生存,在過去 20 幾年間,仍有眾多雲南人翻越高山,抵達曼德勒討一口飯吃。

這就是瓦城,一個有很多中國人以及中國人後代的城市,你也可以說這個城市基本上就是個種族熔爐,但儘管身為全緬甸第二大城,人口也達 95 萬人,許多人民的生活仍然糟糕,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已是平常。緬甸在 2016 年的 GDP 為 5952 美元,折合台幣約 18 萬,同時緬甸也是全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貧富差距指數來到 0.5244,大多數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尤其是軍政府。

所以阿國與蓮青想要離開緬甸討生活一點也不奇怪,那為什麼是泰國曼谷?緬甸勞工基本工資為 100 美元/月,泰國則為 300 美元/月,基本工資就差了三倍,而且泰國又是東南亞地區經濟成長快速的國家之一,2016 年 GDP 達16,706 美元,勞工需求量龐大,因此眾多緬甸移工趨之若鶩的往泰國擠,目前泰國已經有大約 300 萬名緬甸移工,當中一半都是非法偷渡的。

註:台灣 2016 年 GDP 約 22,540 美元

到泰國真的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嗎?



從曼德勒到泰國曼谷搭車要 20 小時,如果是偷渡還要走小路避開警察,時間會拉更長,但為了糊口飯吃,為了養家活口,緬甸人仍願意睡在後車廂到曼谷去。蓮青對曼谷的憧憬相信給大家很深刻的印象,儘管阿國不斷跟她說不必一定要待在曼谷,畢竟開銷相對高存錢也難,但蓮青還是想要在曼谷市區找份工作。看起來好像很難理解她的思考邏輯,但細想,對一個從極度貧窮地區的人來說,誰不想要在相當發達的都市工作呢?就像她說的,等存到錢,她就要到台灣來工作,對一個 GDP 只有 20 萬元不到的人來說,能到台灣來已經是如夢般的機會。

但是泰國不知道自己國家非法移工的問題嗎?當然知道,警察也都知道,雖然以往警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拿人手短,但隨著政府想要改變的決心日漸升溫,警察也不得不加強取締,雖然某一部份仍是為了賺點外快,但這也造成緬甸移工越來越難在泰國討份工作。也因為非法的身份,只能任憑泰國雇主宰割,這些緬甸人只能在社會的最下層工作。蓮青一開始也是想到大公司去面試,但大公司需要工作證,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蓮青也只能硬著頭皮去洗碗、到紡織廠工作,最後甚至被迫賣淫。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蓮青每個月都會把自己將近 2/3 的薪水託人拿回老家,與此同時,她還抱著「台灣夢」,但屢次受騙、工作剝削,試想一下,她該花多久時間才能存到一筆偷渡到台灣的旅費?我相信這樣的狀況就跟台灣目前的移工情況一樣,至今仍有許多偷渡客到台灣工作,無論是非法移工,還是你我常在路上看到的外籍看護,他們可能懷有「新加坡夢」、「日本夢」、「韓國夢」也說不定,但無論怎麼努力,還是逃不脫這樣的命運,身為移工,地位就是比別人低,賺的就是比別人少,這聽起來不是很讓人難過嗎?

移工悲歌:深受歧視困境



現實層面已經遭逢種種困難,還有另一層移工需要克服的問題:歧視,我對於泰國民眾是否歧視緬甸移工不甚了解,但以台灣歧視外籍勞工的程度來看,我相信只要是外籍移工,絕對會遭受歧視,就像筆者朋友到澳洲打工,不也遭澳洲人當面羞辱。移工為了賺錢可以吃苦,所以對於種種歧視他們也都能忍下來,畢竟身居他鄉,賺人家的錢,頭也不知不覺低了一點。

我來自一個有很多外籍移工的地方,小時候每天下課都可以看到許多外籍勞工跟我一樣騎著腳踏車,我或許剛下課,但他們可能只是休息放飯,待會又要回工廠上班。我也曾看過台灣人對印尼看護大小聲,把對方當作奴婢使喚,儘管人家來台灣的工作是看護,但一天 80% 的時間都不是分給被看護對象,而是花錢的那個人。

講了很多,就是沒有講到《再見瓦城》的劇情,還有阿國與蓮青的糾葛,因為看完整部片帶給我最深刻影響的是這些移工的困境,進而聯想到身居台灣的外籍移工處境。其實我很佩服他們,勇敢的離開家鄉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工作,語言不通已是最大問題,同時還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我更是不懂為什麼當我們讚揚那些到澳洲、美國、日本打工的青年的同時,不給這些東南亞移工一點鼓勵呢?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