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艾曼紐盧貝茲基如何兼具影像的實用性與美學

2017/09/26|新聞快訊
by seboxhong

文/ Sebox


墨西哥攝影師艾曼紐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分別以《地心引力》(Gravity)、《鳥人》(Birdman)、《神鬼獵人》(The Revenant)蟬聯三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而在此之前他已經以《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等作品入圍過 5 次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他曾經與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柯恩兄弟...等眾多優秀的電影導演合作,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能夠在這些導演的電影美學中,以他自己的攝影原則進行拍攝,讓敏感的觀眾可以從影像中感受到攝影機的背後充滿著艾曼紐的風格。


然而,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創作者們常常會面臨到一個最基本也最困難的問題,究竟是要拍那些能夠推進故事的畫面聚集張力,還是要想盡辦法維持影像的美學呢?我們在艾曼紐所掌鏡的電影中,就看到不僅能夠推動故事更堆疊藝術美學的動態影像,而日前影像分析師 James Hayes 製作了一支短片,簡單卻明確地點出艾曼紐的攝影技巧。


其實我們在去年 3 月就報導過一篇解析艾曼紐攝影技巧的文章,與 James 所言相同,都指出艾曼紐擅長以自然光作為拍攝的主要光源,例如雪地、沙漠或是畫面中的燈光,如此一來可以呈現出被攝物最自然的顏色。另外使用柔光罩以及補光(Negative Fill)與環境的光線配合,能夠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凸顯出人物,製造不同層次的陰影。此外,在 Arri Alexa 高階數位電影攝影機的強大性能底下,艾曼紐可以更自由地移動攝影機,同時也能夠獲得媲美底片質感的高寬容度畫面。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艾曼紐近幾年非常喜歡使用廣角鏡頭,不過他並不是一號鏡頭打天下,而是配合著他移動攝影機的路徑,艾曼紐會調整鏡頭的焦距與光圈,讓攝影機帶領觀眾去看那些設計好的東西,從廣角客觀的鏡頭往角色延伸,讓我們進入角色的心路歷程與感受後,再拉回廣角鏡頭回到敘事的角度,而這些過程在觀眾觀看的過程中是難以察覺的,也是艾曼紐如此盛譽的原因。快來看看這支有趣的影片,或許你會發現過去在看電影時沒有注意到的攝影機運動、鏡頭使用,下次在看艾曼紐所掌鏡的電影作品時,不妨也多花點心思的鏡頭語言上,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