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Indiewire 評選 21 世紀最傑出的 25 部電影攝影作品

2017/10/16|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攝影在電影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Indiewire 評選了 21 世紀的電影作品,找出 25 部他們認為在攝影方面最棒的電影作品,其中包括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下的藍色男孩》,2015 年的爽片代表《瘋狂麥斯:憤怒道》…等,華語片則選入了《英雄》、《一代宗師》以及《花樣年華》三部作品,朴贊郁所執導的《下女的誘惑》也被選入榜單中,而 2007 年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主演的《刺殺傑西》成為此榜單的冠軍,以下是完整榜單。(Indiewire


25.《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波蘭攝影師亞努斯卡明斯基(Janusz Kaminski)從《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就開始與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合作,更以《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潛水鐘與蝴蝶》則是他與法國導演朱利安許納貝(Julian Schnabel)合作的電影作品,其攝影技巧非常純熟,更玩了包括快門開角、影片格數...等機械式的特效。在那個數位攝影與特效尚未太過成熟的年代,亞努斯的鏡頭呈現出一個全身癱瘓的主角的心路歷程,更為透過畫面增添了相當濃厚的情緒張力。



24.《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導演保羅湯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以此片被眾多影評人列為年度最佳影片,不僅入圍柏林影展以及其他許多影展獎項,更讓男主角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拿下該年度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攝影師勞勃艾斯威特(Robert Elswit)也以此片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殊榮,勞勃的鏡頭語言不僅營造出這部電影的史詩級氣勢,更讓丹尼爾的表現與劇情中的黑暗元素更加深根,從影像中蔓延到觀眾那一頭。



23.《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撇除掉《王牌冤家》這個片名翻譯實在太過不知所云外,由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fman)執筆的劇本,米歇岡德里(Michel Gondry)執導的電影作品,從金凱瑞(Jim Carrey)與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兩個角色中,引領觀眾穿梭這段難忘的情感歷程。攝影師艾倫庫拉斯(Ellen Kuras)透過特殊的光線設計,讓影像中的人物看起來格外脆弱,在這一個講述消除記憶的電影作品裡面,艾倫創造了一個親密同時虛幻的影像語言。



22.《沈默》(Silence)


由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籌備了 25 年的巨作《沈默》,找來墨西哥攝影師羅德里哥普里托(Rodrigo Prieto)擔綱影像魔法師,他曾經在 2006 年以李安導演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更在 2007 年以《色。戒》勇奪威尼斯影展最佳技術貢獻獎。雖然馬丁史柯西斯對於電影的拍攝有相當嚴謹的規劃,但此次不但要深入山林,更要在海灘、浪潮邊拍攝,還有相當多的日式搭景都在拍攝的範圍內,羅德里哥在相當險峻的地形與變動無常的天氣之下,依然捕捉到屬於《沈默》的影像調性,利用自然光與自然景物的搭配,在霧氣、海潮...等等的催化之下,展現出金獎攝影師的強大功力。



21.《下女的誘惑》(The Handmaiden)


南韓攝影師丁正勳在電影《原罪犯》就與朴贊郁導演合作,然而在《原罪犯》情節如此強大的設定下,攝影只能說是襯托了演員們精湛的演出。不過在《下女的誘惑》中,神視鏡頭的使用讓複雜的劇情增添了更多亮點,特殊的打燈技巧更讓夜間的戲被詭譎的霧氣籠罩。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性愛場景的拍攝方式,在充足的溫暖光線範圍下,性愛場景的張力更顯激烈,卻又沒有色情片的空泛,《下女的誘惑》可以說是因為攝影的特殊性,才讓它得以如此完整。



20.《無法無天》(City of God)


由費爾南多梅瑞爾斯(Fernando Ferreira Meirelles)與卡提亞蘭德(Kátia Lund)共同執導的《無法無天》,找來了費爾南多長期合作的攝影師凱薩查隆(César Charlone)掌鏡,分別入圍了該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攝影獎項。在凱薩的手持跟隨角色的鏡頭中,晃動的影像強化了故事中的混亂與危急感,劇情也隨之變得更加緊繃有張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電影即便使用了大量的手持鏡頭,卻完全沒有失去影像設定鮮豔的彩度,里約熱內盧的紅色與橘色調性在凱薩的鏡頭下顯得充滿活力。即便手持鏡頭常常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但凱薩以《無法無天》證明了攝影機的自由性,完全可以賦與電影爆炸性的張力。



19.《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


儘管差一點就被頒錯了獎,《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導演巴瑞詹金斯(Barry Jenkins)還是證明了他強大的導演功力,而電影找來了相當有默契的詹姆斯拉克斯頓(James Laxton)擔任攝影師,也正如電影片名所敘述,電影中有相當高比例的情節都發生在夜晚,低光源的拍攝環境非常考驗攝影師對於光的敏銳度,又因為巴瑞想要朝向王家衛的影像語言前進,高反差的光比就成為了這次影像的主要調性。詹姆斯透過黃昏時晚霞所反射到人臉的光線、馬路上車燈所營造出的氛圍、月光照在海水上反彈到角色臉部的暈,讓這個講述同性戀與其他社會議題的電影作品,避開了紀錄片般的拍攝手法,反而呈現出一種如夢似幻的影像質感。



18.《新世界》(The New World)


2005 年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獲得了相當多影展的青睞,而攝影師艾曼紐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則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提名。艾曼紐靈活的鏡頭運動,賦與了泰倫斯馬力克影像中一股曇花一現的短暫氛圍,但同時捕捉到了各個角色內心強烈的情感流動與情緒反應。在這部講述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作品裡面,有著西方殖民者與原住民的戰爭場面,盧貝茲基帶給觀眾非常貼近的張力,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新世界可以同時擁有自然的茂盛特質,也可以展現出對於未來的不祥預兆。



17.《血色入侵》(Let the Right One In)


2008 年由瑞典導演托馬斯阿爾弗雷德森(Tomas Alfredson)執導的《血色入侵》,講述 12 歲小孩奧斯卡與吸血鬼的故事,而此片找來賀塔范賀塔瑪(Hoyte van Hoytema)擔任攝影指導,以寫實的手法呈現給觀眾一次白雪皚皚的殘酷觀影經驗。暗色調的拍攝手法讓觀眾更能夠貼近這個年紀輕的主角,更讓觀眾感受到潛伏在現實生活底下的黑暗迷霧。



16.《絕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與攝影師路卡畢卡奇(Luca Bigazzi)合作了相當多電影作品,路卡在 1998 年更以《Shooting the Moon》、《他們微笑的樣子》(The Way We Laughed)拿下威尼斯影展最佳攝影獎。《絕美之城》電影中出現了相當多美輪美奐、高級裝潢的上流社會住所,不論是在夜晚派對的狂歡場面,或是三五好友坐下來聊天的靜態橋段,路卡嘗試讓畫面中央的平靜來凸顯周遭混亂的氛圍,令觀眾在看電影時感受到無法抵抗的眼花撩亂,而這樣的奢華與舖張在這部電影裡面完全合理。 



15.《因為愛你》(Carol)


由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執導,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魯妮瑪拉(Rooney Mara)主演的《因為愛你》,在 2015 年上映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的肯定,電影也在坎城影展讓陶德海恩斯拿下最佳同志金棕櫚獎。也因為故事設定在 1950 年代的美國,攝影師艾德拉赫曼(Ed Lachman)為了要呈現出那個年代的顆粒質感,特別選用了 16 釐米作為電影拍攝的媒材,他希望影像的雜點不要透過特效後製產生,因為真實的底片質感可以傳達的質感是數位媒材無法取代的。艾德在打光上也用心良苦,為了要能夠傳達出凱特與魯妮兩個角色之間的親密感,多數都使用暖色的色溫拍攝他們兩個私下約會的場次,但同時維持影像的樸實性,讓觀眾感受到想要繼續觀察這兩個人的關係,卻沒有切入點的有趣感受。



14.《依達的抉擇》(Ida)


2013 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波蘭黑白電影作品《依達的抉擇》,由波蘭導演帕貝爾帕夫利柯夫斯基(Paweł Pawlikowski)執導,攝影的重責大任則交給了盧卡斯查爾(Lukasz Zal)與里薩德列克維斯基(Ryszard Lenczewski)兩位攝影師。透過黑白的影像質感,展現出彩色的影像無法凸顯的灰階層次,而電影中主角修女知道自己的父母是猶太人時,沒有辦法言喻的心情,也藉由燈光的變化完美詮釋,兩位攝影師在鏡頭與燈光的使用上相當自然,卻又恰如其分地展現出細節。



13.《一代宗師》(The Grandmaster)


王家衛執導的最新作品《一代宗師》,並沒有與過去長期合作的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合作,反而找來了菲利浦勒素(Philippe Le Sourd)掌鏡,而《一代宗師》也讓菲利浦入圍了當年度的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等多項大獎。延續王家衛的影像敘事手法,《一代宗師》更多了許多富麗堂皇的空間,還有經典的與中對打場面,菲利浦勒素的攝影美學搭配王家衛的導演手法,開創出全新的動作電影型態,令人印象深刻。



12.《世紀教主》(The Master)


再次與攝影師勞勃艾斯威特合作,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分別以《戀愛雞尾酒》、《黑金企業》與《世紀教主》成為電影史上第一位拿下三大影展最佳導演獎的電影創作者。背景設定在戰後退役的水手身上,在船航行時所捕捉到的絕美景色,是電影當中的一大亮點。此外,電影完全以 70 釐米底片拍攝更呈現出銳利的顏色對比,整體的觀影過程如同一場如夢似幻的體驗,在劇情的加乘效果下,電影深深地烙印在觀眾的腦海中。



11.《英雄》(Hero)


2002 年由張藝謀導演執導的武俠電影《英雄》,除了在華語電影市場成績相當亮眼外,在國際影展上的表現也非常優異,被認為是在《羅生門》的結構下賦與了武俠電影更有詩意的面貌。有別於《一代宗師》裡面王家衛的剪輯手法,張導更擅長以直接的方式呈現武打過程,由杜可風掌鏡的《英雄》,更在鮮豔的服裝道具顏色中展現出與背景自然色彩的對比,此片被金球獎、奧斯卡提名最佳外語片,更讓張導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提名。



10.《喬治的母親》(Mother of George)


奈及利亞導演安德魯多孫姆(Andrew Dosunmu)在 2013 年推出了《喬治的母親》一片,找來了布拉德福德楊(Bradford Young)擔任攝影執導,他也在去年以《異星入境》(Arrival)成為第二位入圍奧斯卡獎的黑人攝影師。在《喬治的母親》一片中,布拉德福德透過高對比的畫面顏色,讓「黑」這個元素在影像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呈現出都市裡充滿威脅的城市景致,鮮豔飽滿的顏色卻讓人感受到角色的溫度。布拉德福德不吝嗇透過燈光展現出故事中居住在布魯克林的這對奈及利亞情侶的黑皮膚,更使用硬光刻劃凸顯出角色臉部精緻且立體的細節。



9.《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


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在 2015 年帶給全世界震撼的作品《瘋狂麥斯:憤怒道》,使用了大量的實景拍攝雖然增加了難度,卻也呈現出沙漠中裝甲車追逐的真實張力。喬治找來曾經以《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澳洲攝影師約翰西爾(John Seale)掌鏡,從半退休的狀態再度回到攝影機前,約翰展現了資深攝影師對於影像掌握的成熟度。整體拍攝長度超過 120 天,不僅展現出沙漠無邊無際的荒涼與炎熱,其中在南非納米比亞取景的泛藍色夜空,更在觀眾腦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8.《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


由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執導的《羊男的迷宮》,在當年奧斯卡獎上入圍了最佳外語片、最佳原著劇本...等六項大獎,最後拿下了最佳攝影等三項大獎,負責掌鏡的吉勒摩納瓦羅(Guillermo Navarro),在導演設定的黑暗寓言故事中,以流暢的鏡頭運動穿梭在現實世界與幻想之中,如同海浪般不停地朝觀眾打去,更在觀影的過程中呈現出對於「神」的敬畏。



7.《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英國導演麥克李(Mike Leigh)執導的英國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傳記電影《畫世紀:透納先生》,找來了英國攝影師迪克波普(Dick Pope)掌鏡,迪克早在 2006 年就以《魔幻至尊》(The Illusionist)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而他在《畫世紀:透納先生》拍攝前,直接造訪了透納先生的故鄉,尋找激發這位藝術家靈感的那道光的來源。在英國美麗的景致底下,迪克以透納先生畫中的光線作為基礎,在室內、外的景色捕捉上也下足苦心,堅決布使用 CGI 動畫特效製作,最後呈現出了相當富有透納先生畫中元素的絕美之作。



6.《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在《人類之子》的概念上丟出了相當值得省思的問題,而在攝影上則交由蟬聯三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艾曼紐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掌控,拍出了相當多偉大且令人久久無法忘懷的鏡頭。在電影中非常多的奔跑、戰鬥畫面,透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方法,讓觀眾在進入主角的心路歷程,與第三人稱觀看的角度來回切換,這部反烏托邦的電影作品,也因為這些驚人的長時間鏡頭而歎為觀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BSncUspBk

5.《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


美國攝影師愛德華拉赫曼(Ed Lachman)在拍攝陶德海恩斯執導的《遠離天堂》時,克服了相當多驚人的難關,包括如何在底片的限制底下,展現出電影中飽滿鮮豔的顏色組合,以及如何在適當的時間拍攝加上打光輔助,讓外景的陽光角度看起來美地令人感動。在講述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恐同...等議題的電影作品中,愛德華的影像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甚至忘了把嘴巴闔上。



4.《浮世傷痕》(The Immigrant)


詹姆士葛雷(James Gray)2013 年推出的電影作品《浮世傷痕》,找來了伊朗攝影師達瑞斯康第(Darius Khondji)掌鏡,將 1920 年代紐約充滿髒污的現實環境搬上大銀幕,以一種令你欣喜若狂同時維持寫實的方式拍攝,打碎「美國夢」展現出這一切不過是幻想而非現實的諷刺。



3.《花樣年華》(In the Mood of Love)


王家衛導演在 2000 年執導的《花樣年華》,由美術大師張叔平打造了華麗的視覺饗宴,更讓杜可風、李屏賓與關本良三位攝影大師合作,將一個通俗的愛情故事,以王家衛具有代表性的浪漫手法搬上大銀幕,讓影迷們無不沉浸在蘇麗珍與周慕雲的浪漫卻又感傷的感情世界。儘管《花樣年華》的背景設定在 1962 年的香港,但攝影的影像質感卻讓電影看起來完全沒有時間限制性,在煙霧之中感受情慾的流動,在慢動作的步伐中獲得對於愛的認同,在被遮擋的眼光中體會難以突破的社會架構。



2.《永生樹》(Tree of Life)


同樣由艾曼紐盧貝茲基掌鏡,泰倫斯馬力克執導的《永生樹》透過大量的自然景致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茁壯與撞擊,艾曼紐以廣角鏡頭搭配擅長的手持運動,讓人類在電影裡面如同宇宙般的星塵一般渺小,與泰倫斯想要傾訴的意念相當契合。切入宇宙起源的畫面,盧貝茲基影像中的角色,在生與死無止盡的掙扎中存活,不同的插入畫面對於泰倫斯來說並不算是太陌生,但隨著盧貝茲基對於影像顏色濃度對比的敏銳度,以及鏡頭運動配合不同構圖的攝影方式,讓《永生樹》光是在影像上就無懈可擊。



1.《刺殺傑西》(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入圍過 12 次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的攝影師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不論是在影像構圖、色彩組成、鏡頭運動的掌握度都已經是大師代表,而 2007 年與紐西蘭導演安德魯多米尼克(Andrew Dominik)合作的電影《刺殺傑西》,則被 Indiewire 認為是 2000 年後最棒的攝影作品。在此部作品中,羅傑透過西部電影衰老、沒有生氣的退色影像,呈現出主角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在各個背景之中的滄桑與孤寂,電影中的每個影像幾乎都可以獨力成為一幅幅感染人心的攝影作品。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