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Kuo專欄 / 《漫長的藉口》:人生是非己

2018/01/04|
by Jack Kuo
文/ Jack Kuo

電影改編自西川美和的同名小說《漫長的藉口》,著重作家衣笠幸夫﹙本木雅宏飾﹚的觀點,描述幸夫接到妻子身亡的噩耗如何自處。編導西川美和透過冷冽的敘事手法,深入日常的裂隙,一點一點找回人性的溫度,回歸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羈絆。

影片一開始夏子﹙深津繪里飾﹚突如其來的死訊,對幸夫而言,到底保持著什麼樣的情感?為何幸夫表現地如此平和?從片頭幸夫對夏子在外人前稱呼他的細節起爭執,可以看出幸夫的個性極為愛面子,身為作家的幸夫,更為了維護自己的外在形象,刻意迎合媒體和觀眾口味,他懂得在媒體鏡頭前偽裝自己,適度地表達對妻子的哀戚和痛楚,說出眾人都為之動容的字語。媒體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幸夫冷靜空虛的臉孔。

另一方面,幸夫外表的堅強,實為掩飾懦弱不堪的自己,如同片中經紀人對幸夫的提問,這陣子「你有認真哭過嗎?」拆穿幸夫看似步入常軌的姿態。幸夫不曾認真地哭過,他選擇隱去內心的脆弱,麻痺疼痛悲傷的自己。逃避內心脆弱的部分,並無所謂對錯,只是痛苦就算企圖遠離也不會消失,反而變成以漫長藉口度日的折磨,以照顧小孩為藉口,以妻子死去無法振作為藉口。電影還原人性的複雜度,從各角色對於死亡的反應和思索,對幸夫拋出質問,進而帶出人在最絕望的時候那種無情緒的狀態。



電影的核心意旨出現於片末,幸夫坐在火車上和自己共處的情節,此時的他心境起了轉變,他流淚寫下「人生是『非己』」﹙「非己」在日文中寫作「他者」﹚的句子。人生不是只有「自己」,而是和「他者」交會形成的。幸夫歷經死亡的孤獨和生活的挫敗,他逐漸理解人生無法以一個人完成,而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展出來。導演西川美曾在訪談舉拍電影為例,電影是必須集結眾人的力量,透過眾人不斷思想交流才得以完成,成為「人生是『非己』」的註腳。

幸夫因曾經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他無法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看不清周遭的人對他的關愛,以至最後陷入孤獨的絕境。「人生是『非己』」是幸夫真正體會孤獨後的感悟,其間幸夫已經犧牲許多的人際關係,有些關係甚至再也沒有機會修復。片頭片尾出現剪髮情節,呼應幸夫內心的轉變,原先都是妻子打理的頭髮,因為喪妻而逐漸留長,片尾幸夫願將自己的頭髮交由他人打理,代表幸夫敞開自我,與他人發生關係,將自己回歸人群之間。



我很喜歡劇中死去的夏子身影出現,自然融入幸夫和大宮一家出遊的場景,那是電影唯一的魔幻時刻,訴說死者仍存在生者眼裡,彼此產生美好的連結。影片色調刻意淡化,呈現人的記憶隨時間逐漸變得朦朧,不再鮮明。此段幻想情節並與現實相對,電影片尾,鏡頭帶出夏子和大宮一家遊玩的照片,唯獨少了幸夫,今昔之間的人事流轉,令人唏噓。

電影以極為日常的片段作結,給人一種落幕時間卻仍在進行之感。劇末可以看見時間讓自欺的幸夫得到成長,重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然而實際上人內心的傷痕無法抹滅,無法輕易獲得成長,人終將持續面對內心脆弱的部分,反復省視日常的情感裂縫與人際關係,人生才會逐漸生長出來。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