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誰是奧斯卡的心頭肉?統計得分最高的最佳外語片得獎國家

2017/02/03|新聞快訊
by seboxhong

文/ Sebox


第 89 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即將在台灣時間 2 月 27 日早上舉行,每年都有許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在此獲得評審的青睞,而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從 1947 年開始頒發的最佳榮譽獎,目的是讓國際更加關注奧斯卡獎,也從 1956 年後正式改制為最佳外語片獎,成為各國電影創作者的創作跳板之一。


超過 60 年的獎項歷史,台灣電影從 1957 年就開始送出最佳外語片代表,總共入圍過 3 次該獎項,分別是《喜宴》、《飲食男女》以及《臥虎藏龍》,三部都是李安導演的作品,其中《臥虎藏龍》更拿下 2000 年第 73 屆最佳外語片的殊榮。日前有網友將各國的最佳外語片成績加總,每個國家的電影拿到一座奧斯卡獎獲得 5 點,被提名獲得 1 點,再除上該國家的人口數量,得出該國每百萬人所獲得的「奧斯卡點數」,找出哪一個國家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心頭肉。


其中義大利以 14 次獲獎居冠,法國也以 12 次獲獎位居第二,不過這個榜單的第一名卻是入圍 13 次、拿下 3 座最佳外語片獎的丹麥,原因就在此表單的計算方式必須考量人口數量,僅有 500 萬人口的丹麥以上述的計算方式,總共獲得了 5.6 分。拿獎冠軍義大利總共 31 次入圍,除上 6000 萬人口,以 1.68 分排行第六,台灣則以 0.34 分位居第 16 名。


這樣的算法能夠粗略地指出每個國家在電影製作之於奧斯卡外語片的成長比例,然而並無法確切得出奧斯卡究竟比較偏好哪一個國家的電影,尤其以全世界最成熟的電影工業好萊塢為例,許多電影工作者也並非美國人。李安的確將華人世界的細節優美地呈現在大銀幕上,然而從台灣藝術大學之後的學歷與發展,都是李安在美國一步步累積而來,與台灣電影的距離明顯,以導演的身分上來說是代表台灣,但在資源、技術、文本等層面上,實在很難被認定為 100% 的台灣電影。


同時,奧斯卡演藝學院設立的最佳外語片一直以來都有政治傾向與比例等爭議,例如從該國立場看來政治不正確的優秀電影不可能有機會被提名,而多產的國家如義大利、法國...等,卻被限制以一部為限,對於真正優秀的外語電影來說,坎城、柏林、威尼斯等歐洲影展才是真正能夠揮灑的舞台。不過電影的好壞永遠都是見仁見智,若台灣能夠繼續推出如去年報名參賽的《只要我長大》等類似的本土作品,在國際上讓全世界真正認識台灣的樣貌,就已經是比得獎更值得的回饋了。(Slashfilm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