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諾蘭是如何在《奧本海默》不用 CG 重現原子彈爆炸?

2023/07/27|專題報導
by hsphere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無疑是當今最受到影迷推崇的電影導演之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會引起產業以及觀眾的高度注目與期待,除了他充滿原創性的劇本結構總是像一封挑戰信、讓大家絞盡腦汁去思考與理解外,諾蘭也是幾近完美遊走在作者與類型之間的創作者;他時常掌握破億預算,但總是用最傳統的電影製作思維拍攝,其中一點就是盡可能的不使用電腦特效(CG, Computer Graphic)作為工具;然而在描繪「曼哈頓計劃」的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中,諾蘭與他的團隊不太可能為了拍攝真的引爆一顆真實的原子彈,但劇組依舊找出辦法,用模擬的方式完成這項任務,甚至最終整部電影都沒有任何的特效鏡頭,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LINE TODAY 《奧本海默》專屬頁面,留言、資訊、訂票一站式服務:https://lin.ee/dfOGLdc/hs07

將「真實」作為一種恐怖訴求

對於諾蘭,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他的非線性敘事以及複雜的時間關係,但若仔細回想,他在電影中也有大量的爆破場景,《全面啟動》(Inception)中的雪地基地爆炸、《天能TENET》中飛機撞毀停機棚,以及在《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中同樣引爆了一顆核子彈,對於一位長期熱衷於實拍的導演來說,這場蝙蝠俠壯麗犧牲的爆炸,實際上是他少數使用 CG 的鏡頭之一,而也是因為這場鏡頭的效果,讓諾蘭清楚的知道《奧本海默》的核心必須在沒有 CG 輔佐下完成。

「在《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結尾發生了一次核爆炸,其意義與我們將(在奧本海默)描繪的三位一體爆炸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所以我們在《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中使用了 CG 來獲得爆炸效果,但說來奇怪,在這場戲中,是一場張力的釋放,它實際上被放置的非常遙遠已讓人感到安全。」諾蘭談到。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最終就有核彈爆破場面


過去,諾蘭追求真實場景拍攝的原因很單純,沒有什麼比真實捕捉更能呈現電影的效果,就算電腦特效越來越進步且擬真,他也總能快速分別其差異,不過這次《奧本海默》,則有更感官上的考量,「當我談到《奧本海默》時,我想,好,我們如何重現三位一體測試?這個第一個原子裝置被引爆的事件,用電腦特效是行不通的,因為它的用途廣泛,而且可以實現的細節和圖像的多樣性,顯然是無與倫比的,但結果往往讓人感到舒緩、有點安全。」

「讓電腦特效去傳遞危機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恐怖電影中必須非常小心地使用它,因為很難讓 CG 具有威脅性。」諾蘭補充,「所以,首先我向我的視覺效果主管安德魯傑克森看了劇本,並且表示,我不認為我們會使用工具,因此,讓我們看看我們是否可以使用模擬的方法呈現所有的效應,從奧本海默對量子世界、原子的最初想像,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產生強力的相互作用。 波段、粒子,它們的二元性。」


要重現原子彈爆破但又不能用特效成效,是這次諾蘭與劇組的一大挑戰。


最古老的電影特效技巧:強制透視

理解到必須避免使用電腦特效重現原子核爆的原因,接下來諾蘭的考驗就是在於如何用真實的方式重現爆破畫面,從《全面啟動》開始就擔任諾蘭電影特效監製的史考特費雪(Scott R. Fisher)這次再次負責《奧本海默》的重責大任,他們選擇了好萊塢最古老的傳統特效 — 強制透視(forced perspective)作為重現原子彈爆破的技法,「我們不會將之稱作微型模型(miniatures),我們會稱它為大型模型(big-atures)。」史考特解釋,「我們盡可能的把它建造的越大越好,但我們也確實縮小的規模以方便管理,我們讓它更靠近攝影機,並在有限的環境中盡可能地把規模做大。」

強制透視的概念並不是專業電影專屬,一般我們在拍攝日常生活風景照時也時常會出現這樣的技法,例如我們站在某個知名建築的前面,利用前景與背景的概念,製造出被攝體與建築同等、甚至更具大體積的錯覺,過去最知名的使用範例就是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在「魔戒三部曲」中為了讓甘道夫以及哈比人兩個身高有著顯著差距的種族於同一個畫面出現,就是使用這個古老技法。

至於爆炸的煙火,強烈的火焰主要是汽油和丙烷的混合物,然後將鋁粉和鎂添加到大火中,以模擬核爆炸伴隨的瞬間致盲閃光,「我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討論那個閃光,那個亮度,因此我們盡可能的複製這一點。」史考特表示。另一方面,諾蘭在接受帝國雜誌訪問時也透了一些這起爆炸的內容物,「有些較大規模的場景會使用鎂以及大型黑色炸藥製成的爆炸,有些比較小的爆炸則是利用不同顆粒、不同的油以及不同的液體相互作用。」


剪接加工

當視覺團隊把模擬素材拍攝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導演與剪接指導的工作了,他們如何把可用的片段拼湊成最後的樣貌,同時達到導演最終的影像目的,「在觀看毛片時,這些素材會開始在我的剪輯頭腦運作,然後與剪輯師珍於剪輯室裡一起,將視覺組織起來,嘗試把他們圖像化,並且開始想像最終觀眾看到這些畫面會有怎樣體驗。」諾蘭說。「而在剪輯室看那些素材帶來的是這一連串的連結,這連接透過模擬技術混淆了尺度,從量子力學的粒子世界,到廣闊的宇宙、天體物理學等等,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所有點。

「我們試著將這串連結發展到最終釋放,這種震動能貫穿整部電影,在這個極具破壞性的事件中最終獲得釋放,所以他們所做的這些事情絕對是微小同時巨大的,也可以說是微型的,甚至超越了真正的微觀,另一方面在某些又是如此龐大,讓你必須在拍攝現場保持十足專注力。」


諾蘭這次再度自編自導。


諾蘭對於實拍技術的堅持,相信有一部分來自於影響他很深的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他在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星際之門」也是使用了非常「手做」的技巧,視覺特效道格拉斯特蘭布(Douglas Trumbull)運用了「長時間曝光」以及「車軌」的概念,搭配「狹縫掃描成像」(Slit-Scan photography)的成像方式,組合成最後成果。

實拍永遠有無法超越的價值

在電腦特效如此發達、方便的世代,我們有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願意花大量的時間練習困難的特效,已滿足在銀幕中帶給觀眾的娛樂效果,我們也有如諾蘭這樣的導演,堅持底片、實景拍攝,守護電影本質與放映價值,「電腦特效顯然可以輕鬆地滿足一切,」諾蘭表示,「但我知道這無法實現我想要的那種具有觸覺、粗糙以及真實的本質,我們的目標就是電影當中的一切都是被拍攝下來的,就讓電腦發揮他擅長的功能吧,也就是合成、將想法組合在一起,修掉你不想要的東西,將不同圖層組合再一起。」

LINE TODAY 電影聲量榜,支持你喜歡的電影:https://lin.ee/cVZnzAA/hs07


諾蘭與基里安墨菲


參考資料:SYFY, IGN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