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末日列車》:以管窺天,末日來自於走不出去的勇氣

2013/12/22|專欄評論
by hsphere
文 / 孫碩

奉俊昊的《末日列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作品,它的階級議題是這麼的明顯且深刻,但電影結束之後我卻反覆思考了「階級」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卻又是那麼的淺薄且虛偽;為什麼?革命需要流血、需要犧牲,前進需要勇氣、需要動力,列車裏的車廂彷彿代表著世界上每一個階級制度、反叛軍的行動代表著階級的動亂,這些都是我們無法突破的框架,沈迷於劇情的觀眾當下可能會隨著故事的張力而熱血沸騰,但思考著後節車廂的Curtis、Gulliam和車頭的Wilford彼此的關係,我們不經陷入了失衡的善惡二元之中,畢竟「階級」在列車裏永遠都是假議題。

為什麼階級在列車中是假議題?我們無法支持底層社會的反派動機是什麼?我們更無法評斷維持列車階級的Wilford是對是錯,以整體局面來看列車的規範就是這樣,進入列車的人們背負著什麼樣的罪惡而窩匿在骯髒的末節車廂?而帶領僅存人類的領袖又是如何犧牲生命而讓永恆的引擎繼續運轉?最後不論是觀眾還是列車乘客,目光早已限制在車廂的變化中,跟著革命軍一關一關的往前進,卻同時陷入以管窺天的狹隘視線中。
《末日列車》究竟展開了什麼道理?是「時間」。

生存在列車中的人們忘記了時間可帶來的改變,不論哪一節車廂的人們想改變的事物,都僅存在於列車中,但迫使他們進入列車的世界有多大,早就不是他們所在意的,車頭的控制權才是被放大的權力中心,我們用了多少力氣搶下那個車廂,沒有突破性的勇氣,最終也隻是換個人在車頭,而階級永遠都存在。
因此唯一擁有正確觀念的隻有想要走出去的南,

當人們喪失走出車廂的勇氣時,就已經死了,不論乘客穿上什麼樣的皮草、享受什麼樣的娛樂,或是創造了多麼偉大的革命,這也隻是可悲的循環,當人們忘記窗外美麗的風景、不去思索世界的變化,那麼末日從來都沒有結束,而是繼續存在於列車之中;跨過17個年頭之後,既有的乘客隻顧著跨年的喜悅,從未理解真正的解脫是關掉那永恆的引擎,打開17年不曾開過的車門,勇敢的走出去,因此電影最後,背負著既有世界傷痕的乘客們都與列車死去,踏上雪地的是從未呼吸過地球空氣的列車寶寶,他們要創造什麼全新的世界我們不知道,但我卻知道,整個末日隨著列車的出軌以及引擎的摧毀正式結束,而希望永遠都是來自於走出框架的勇氣。

1524652_10151759584037271_1621006186_n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