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少年》Land of Mine - 穿透 國仇家恨 的良善選擇

2018/04/11|電影作品討論

陰鬱的氣氛,戰敗的德國士兵們,排著長長的隊伍,垂頭喪氣的走著,準備離開戰場。來自傘兵部隊的卡爾士官長,在行進的隊伍中發現一名德國士兵拿著丹麥國旗,怒不可遏的他,不但強行奪回國旗,將那名士兵痛毆在地,並同時不斷向其他的德國士兵咆哮,要他們滾出這個國家。在這樣國仇家恨的情緒下,拆彈少年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這部電影可能不會有太多人性上的光輝。



回顧自己看過的二戰相關電影,德國一直以來的形象都是加害者的角色,令人髮指的迫害著電影中的人事物,也讓觀影的我們隨之壓抑著情緒,而每當電影結局迎接勝利和平之時,電影氛圍也讓我們心情逐漸趨於平靜,讓觀影者可以進入一種理智的視野,來感受戰爭的殘酷與無情。然而,看拆彈少年這部電影時,我卻沒有感受到戰爭已經結束的一絲絲情緒,士官長在空無一物的道路上獨自開車,爬上高地放眼望去,海灘上就只有標示雷區的旗子和流刺網。在這樣的畫面中,除了荒涼與蕭瑟之外,還有一種在平靜的空氣中,隨時要怒吼的情緒,就像是廣闊的沙灘下,下面卻是埋藏著威力驚人的殺人武器。



“如果每人每小時,拆得了六枚地雷,而且沒有把自己炸死的話,三個月後你們就能回家”



二戰結束後,盟軍決議德國戰俘需協助處理,北起挪威,南至西班牙,整個大西洋沿岸共220萬枚的地雷。拆彈少年的故事,就是設定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由一開始痛毆德國士兵的卡爾​​士官長,帶領一批十幾歲的德國戰俘,在海邊清除他們眼前埋設約4.5萬枚的地雷。



電影中的卡爾士官長以及他們宿舍旁的鄰居農婦,對這些少年戰俘們充滿著不屑與敵意。士官長表示完全不在意他們的飢餓,而鄰居的農婦更是利用老鼠的糞便假裝是飼料,讓這群少年一個個倒臥在床上。



農婦:「要是吃了這個,他們一定會生病,全是老鼠糞便」



卡爾:「?有什麼好笑」



農婦「讓我逮到一群德國人」



或許是戰爭剛結束,傷痛尚未撫平,仇恨的情緒仍在蔓延,原本的加害者,如今苟且的活著還是人人喊打,而唯一支持這些少年的動力,就只有訴說著回家的夢想,同時期待著拆完地雷的那一天。想當然耳,經驗不足的他們,加上困苦的生活條件,地雷會爆在誰的手裡,我們完全無法預料,就好像在戰爭面前,生命都是平等的脆弱。



“被蒙在鼓裡,才有辦法繼續工作,這樣總有一天可以回家!也許吧!”



隨著威廉的喪生,卡爾開始對於這些少年產生了心境上的變化,而同僚對於戰俘的凌虐,也讓他與其他人在看待少年戰俘這件事情的處理態度上,產生了矛盾,是否如他所說,只是為了給他們的動力,維持工作的效率,還是側隱之心的萌生,其實​​我們不得而知,但在雙胞胎哥哥韋納的喪生之後,他在安撫弟弟的那個情緒,以及對賽巴斯汀的對話中,展現出的是一種感同深受的心情。看到那裡我不禁想,如果今天這些拆除地雷的人,是電影一開始那些比較年長的士兵,士官長依然會展現出這份憐憫嗎?我想應該也是會吧!只是可能會是另一種不同的呈現方式。



少了國家,種族之間的戰爭衝突,生命與生命之間變得相對單純,所有的事情單純到只是一種「選擇」士官長選擇將自己的狗被炸死的怒火發洩在他們的身上。少年戰俘選擇涉險救援農婦受困在地雷區的女兒;士官長選擇私放少年戰俘他們逃走,就是這些選擇,突然讓我意識到,戰爭除了殘酷的掠奪生命外,更是剝奪了我們對於事物選擇良善的權利。十幾位拆彈少年經歷了意外、衝突,最後只剩下4位,逃回邊境的路上,他們沒有多餘的感謝與停頓,因為那關乎生命,獨自目送他們離去的士官長,也沒有任何多餘的情緒表達,影片的最終依然維持著北歐電影的風格,一種蕭瑟的感傷與一種若有似無的無奈,以及略帶惆悵的觀影感受。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