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留在海灘那一天》:因為連後悔都不成,才更加刻骨銘心

2018/07/12|電影作品討論

Ian McEwan所著原作《切希爾海灘》是這麼起頭的:「在他們的新婚初夜,小倆口各自年輕、受過良好教育,且保有處子之身;在那樣的年代,有關性愛的問題是不容許被提起的。」透過簡潔有力的一句話,作者架構了一座完美的舞台;在這座舞台上,你將經歷優美摻雜些許青澀的戀情,見證尷尬卻令人心疼的媾和場景。與其說《愛,留在海灘那一天》是一部探討愛與性分割可能的電影,不如說它是一座衡量性與愛的天平——多少交融足以證明多少愛,又或是多少愛意能抵銷多少慾?





《愛,留在海灘那一天》講述愛德華與佛羅倫斯由於對性事觀念分歧,在新婚之夜產生巨大裂痕;透過穿插回憶片段檢視兩人過往如童話故事般的純愛,現況的尷尬難耐輕易地被加倍放大。由作者擔綱編劇的好處在於,電影保留了些許艱澀的文學氣息;不過也正因為句句台詞夠隱晦、夠咬文嚼字,男女主人翁一方試圖突破、一方委婉閃避,那種似近似遠的推遲才能烘托出極富衝擊力的美感——搭上Saorise Ronan與Billy Howle精準到位的英國腔,唯美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回想起近來讀到,由Tom Stoppard於1993年編寫的舞台劇《阿卡迪亞》,裏頭稱熱力學為學術知識與性知識雜揉而成的產物,並說性具備一種未知性(Random Nature),能擾亂任何既定的理論。在《愛,留在海灘那一天》中,佛羅倫斯出身高產階級,懂得禮教,有抱負與理想,且熱愛交響樂;反觀丈夫愛德華,擁有一個發瘋的母親,只懂得背誦鳥名與無關緊要的歷史,沒有明確志向,喜愛的更是「非傳統」的搖滾樂。換句話說,佛羅倫斯象徵有理的學術,愛德華則代表熱情卻充滿不確定性的性愛,準備挑戰女伶的固有框架;兩者勢必衝撞出的不協調,也早已被寫在電影的背景音樂當中:時而琴聲悠揚,時而鼓聲喧噪,兩者最終能否如熱力學般完美融合,好似全看命運決定。





所幸,Ian McEwan沒有如此不負責任地將一切推給命運,而是回過頭處理了向來最能揪住讀者與觀眾憐憫之心的年少輕狂。因為年輕所以衝動,因為衝動所以錯過;佛羅倫斯與愛德華的遭遇彷如《樂來樂愛你》中的賽巴斯欽與米亞,因為是錯過而沒有資格後悔,因為連後悔都不成才更刻骨銘心。所有歷歷在目的枝微末節,曾被視為理所當然、無關緊要的約定與承諾,總在一切已成枉然才反撲吞食自己。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