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媽媽的遙控器》:失焦的重點反而成為亮點

2018/08/02|影集作品討論

由公視拍攝出品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On Children)上個月初在 Netflix 上架播映,由於題材貼近台灣許多家庭教育而引起不小討論,甚至有媒體報導在日本也有不小的期待度(雖然那個數據來源有待討論),但以預告那樣的質感與故事切點,確實給觀眾有著截然不同的質感想像,前陣子找到時間看了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發現立意很好,想要丟出的議題企圖也明顯,但不可否認當中除了技術面之外都有不少問題,令人意外的是原以為將脫軌失焦的重點,最終成為讓人想要看下去的動力。



《媽媽的遙控器》簡單來說看完之後會有一點倒吃甘蔗的感覺,前 10 分鐘會覺得該不會接下來的 80 分鐘都是這樣玩吧?那種節奏緩慢卻也抓不到畫面語言的手法讓人疲倦,演員的表現和角色的刻畫也很鬆散,只剩下很不錯的美術陳設從背景跳到最前面;但好在角色表演和整個故事風格的轉折蠻成功的,最後吸引人的不再是恐龍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反而是對於「錯過」的那種人之常情的「遺憾」拍得很觸動人心。







對於死板教育制度,故事裡的媽媽透過一個來路不明(?)的遙控器控制了自己兒子的每一天,有權利讓他回到過去的任何一天並且保留記憶,希望他可以透過這樣日復一日的學習考上好大學不讓媽媽失望,這種故事其實就足以讓人打哈欠想轉臺,不過小嵐的出現卻直接反轉了死寂的節奏,和小偉截然不同的原生家庭快速的建立了這個擁有自由思想的小女孩豐富的角色厚度,劉子銓和凌心妤的火花很棒,進而讓媽媽也逐步進入到故事裡頭。



因此到了最後,吸引我的不再是家長與孩子彼此的思想衝撞,而是有點可愛浪漫的感情培養,再急轉直下對失去心愛的人的絕望,進而在成長變成一個世俗的傢伙後對一切的懷念,那種因為媽媽控制下而錯過的兩個靈魂,其實對於多數人來說也是屢見不鮮的真實經歷,回想過去,是不是總有一個人讓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特別想念?想著,如果當時做了什麼,或是什麼做什麼,結果是否就不同了?以出發點來說,感情戲喧賓奪主有點失焦,但好像也變成整個作品變好的開始。



曾少宗戲份不多但是令人驚豔,他在有限的表演空間下很剎然的扛下這個角色背負的沈痛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成年小偉的內心密度很高也很黑暗;那種油膩的疲倦感可以和都會感十足的外型結合蠻棒的,最後有很多眼睛的大特寫我也喜歡,孩子和媽媽最後一場戲好像很外放做作,但在我眼中爆發力很棒,尤其是那句「不是你的!」,也因為這句話讓我在全部看完之後想到《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不過如果能縮減到 60 分鐘我覺得會好很多,媽媽的下場可以再暴力一點無仿,畢竟整個剪接節奏中間根本用驚悚片形式呈現,柯素雲的咬字雖然有點讓人出戲但仔細想想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彷彿看到《飛越杜鵑窩》裡面 Ratched 護士的壓迫感,同樣的對於初戀情人的眷戀也可以再更浪漫一點,可能有點老梗但還是喜歡像《蝴蝶效應》結局那樣的重逢,這樣娃娃的〈Don't cry Don't cry〉就更適合出現了。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