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激情》:演出的憤怒 /黑鮪魚DFW

2018/08/12|電影作品討論

《安娜的激情》The Passion of Anna 1969

導演:Ingmar Bergman

金馬之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安娜的激情》很獨特。

柏格曼與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很不一樣,但關於婚姻、情愛,兩人卻帶給筆者有類似的感受──無法逃脫,此外,都很疲倦。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尤其「情事三部曲」、《紅色沙漠》來看,在現代生活中,後工業化,物質即便飽足,甚至充沛,腳色仍舊空虛,而人們追求的生命平衡在哪?安東尼奧尼一直在找尋著,缺乏對白的電影,多數時刻處在近乎失語的狀態下,安氏透過的手法是將腳色放入空間,更別說主觀鏡頭或對拍,而觀眾得去旁觀這群腳色,他們的一言一行,所以看他的電影往往會消化不少體力,即便漫步遊走在城市中,一直在思考出路。

柏格曼的電影,尤其在讓腳色對話的時候,每句對白的文字、語調、語音,精準、無誤、刻意,試著逼迫腳色吐實,時常用出現一堆單字詞表達,也非流水般的長篇大論,起承轉合都在裡頭,宛如每場戲都是戲劇範本。

他讓觀眾進入腳色。

《安娜的激情》出現大量的近特寫、主觀鏡頭,追求對白,追求腳色的精準,追求接近腳色,但腳色卻反映出「抗拒」、「無解」、「憤恨」,分明不想讓你靠近一步,無法理解他/她,他/她憤怒的動機在哪?找不到。

片中的黑白片段取自《羞恥》(Shame, 1968),一部講述戰爭災難的電影。在《柏格曼的繆思情緣》(Liv & Ingmar, 2012)的紀錄片中,Liv Ullmann曾說到。柏格曼在該片拍攝前發脾氣,而柏格曼可能有意地折磨她,而她本人感受的到柏格曼莫名的憤怒,在一場大火的戲中,柏格曼一直對她說:再靠近(火)一點。拍攝時的氣候寒冷,在船上的她穿著薄外套,凍的不得了,在攝影機背後的柏格曼,穿著厚重外套,看著他們表演,對他們的表演感到滿意,Max von Sydow莫名也遭殃,但她本人描述這段往事時,倒是笑出聲來。

可想而知,在這幾年拍攝的電影中,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感受,雖然一直以來好像都會如此,柏格曼逃不了讓人去猜疑,而所以的作品是了解柏格曼的最好途徑,可惜的是,到底怎麼才是最誠實的柏格曼呢?

《安娜的激情》,將一個氣球吹氣,試著將氣球膨脹,一定程度後,明知會爆裂,卻無法停下吹氣這個行為。

這是一部壓抑、滿是壓力、亟欲讓人崩潰但又無法將痛苦說出口的電影。

電影中的劇情、情節與腳色之間的關係可以說複雜,也可說簡單,但看似觀察這群人、這些事件,卻自陷其中,成為受害者或成為歡喜鼓舞的人,這是柏格曼電影讓人又愛又恨的原因之一。

所有事情積累而成,導演讓我們看爆發前的寧靜、沉靜、深刻,甚至美麗,卻導引到火勢猛烈的後果,只剩下一片白雪覆蓋的廢墟。

1969年,越戰其中的一年,大批各國行動者反對這場戰爭,將越戰形容成一個謊言也不為過,如今,柯波拉、史匹柏、高達等人都拍過電影否定越戰,而越戰就像是投擲炸彈不停想要打破某種高牆,但最後卻成了迷思,非得丟炸彈不可,而本意在哪都不見了,長達幾十年來的戰爭,卻成的政治人物的棋子,而在這如顆氣球的謊言吹破前,都是真實。

愛情遇到瓶頸時,不只是愛情,就連一般的交友、家庭生活,可能心生忌妒、憐憫、可悲、懷疑等等複雜情緒,因為思考著「你」,源自於無法信任,「我無法相信你」或「你讓我感到缺乏信任」。

「你」成了我思考的唯一對象,「你在幹嘛」、「你剛才去洗手間做什麼」、「你打電話給誰?說了什麼」、「你為何躲避我」、「你為什麼不讓我愛撫你」等等諸如此類疑問在心中產生。

「沉默」,成了最後的結局前的奇點(singularity),準備爆炸,準備轉換,準備進入某種未知的狀態。

有意的沉默或無意的沉默皆會導向不同的結局,但對主觀者來講,沉默就是沉默,甚至代表(你)無知、無解、無理、無反應、無心。

我們兩人再度相遇,我已經一個月沒見到你了,這次,我從這邊的窗子看見你,你將從遠方走來,而我打算裝作不知道,閱讀著手中的書本,但我在演戲,因為我期望你經過時,會對我打招呼,而非我看見你對你打招呼。

的確,如我所願。

「你怎麼在這?」你靠近我,帶著微笑對著我說。

「就在這。」我支吾了。

一段沉默,我看著你的眼神,我們交換了眼神。

我不知道你眼中的我是什麼,但我看見,一個不信任、懷疑,兩隻眼睛睜得大大的,嘴的表情固定在一個緊閉的狀態,尷尬的微笑呈現表情僵硬,臉部的紋路帶著刻意,但得壓抑住,你沒有化妝,所以顯得蒼白許多。

這段沉默,讓你離開了我,沒有多說一句話。

我看著你離開,左轉走入另一個空間。

我感到羞愧,因為我不知道如何說我在這裡的原因,我好像在這,就是為了等你,會有原因嗎?

頓時,我想逃離。

過了幾個小時,我們在那個空間和解,甚至一起到外頭散步。

我們知道,是我們兩人的懷疑讓彼此猜忌。

然而,現在,我們更沉默了。

過去,像是一堆堆的謊言。

後記:

《婚姻場景》是另一個層次的作品,老實說,本人並沒有認真看本片,畢竟有五小時,下半場雖然醒著,但心已經滑到別處去了。

以氣球來形容,《安娜的激情》是爆裂的,沒有結局,沒有和解,沒有下一場戲,但《婚姻場景》可說是柏格曼與Liv Ullmann的另一種默契,兩人在分手後,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摯友,即便各有伴侶、生活,在《柏格曼的繆思情緣》可以看出由Liv Ullmann本人自己說出的感想與回憶,兩人一起成長、成熟,更能掌控自己的生命與豐富過盛的情感。

《婚姻場景》,柏格曼的戲讓我覺得很刻意,他不讓氣球吹破,而是在知道破裂的那一刻,提早釋放,正也所以,它可以五小時,導演明顯的掌握著何時該打、何時該罵、何時該和解,在極簡的場景、腳色設定上,以大量對話形塑整部片,沉默反而少了,所以,它明顯沒有來得以往的作品有趣或撼動人心,或是說揪心吧,當然,還是一部MASTERPIECE。

圖片來源:IMDb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