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不見了》Loveless / 黑鮪魚DFW

2018/08/28|電影作品討論

《當愛不見了》Loveless

2017年坎城評審團獎

安德烈薩金塞夫導演的《當愛不見了》,故事以小喻大,透過核心家庭來看整個俄羅斯社會。

背景起初設定在2012年,當時最流行的傳言就是馬雅的世界末日預言,而透過廣播電台,我們可以知道掌權者開始浮動擔心自己權位與物質生活時,開始不關心人民,而民心也會跟著浮動,到最後整個社會就是一個亂象。

到了尾聲,過了幾年,連媽媽的手機都從i4或i5改用i6了,爸爸在新家庭生的小孩也長大了。我們可以透過電視轉播,看見烏克蘭與俄羅斯交惡的血腥狀態,而觀看新聞的人,都面帶冷淡,或者是選擇逃避做自己的事。

薩金塞夫在本片讓我們看見的是:平靜、冷冽、無風無雨也無晴的俄羅斯社會表象,每一個人都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漠不關心,而看似完美的家庭,其實都是假的,這是導演更想責備的。

故事講述一個核心家庭的分崩離析,父母離婚,討論的,不是小孩撫養權的問題,卻是這個公寓賣不賣的問題。

小孩何去何從?

大約前十五分鐘,小孩的戲份隨著早上走出家門去上學就結束了,而我們看見的是:冷言冷語的媽媽享受著貴婦的生活,美髮除毛、上餐館、滑手機、搞自拍、想當網紅;懦弱的爸爸在上班賺錢,擔心可能因為離婚而被公司老闆開除的問題,而且,兩人各自在外都有他們稱作「有愛的情人」,陪他們上床、吃飯、購物,享受轟轟烈烈的青春愛情。

盡情享樂之後,小孩沒去上課的消息兩天後才傳到家裡,接著就是一連串找尋小孩的過程。

原本,父母小孩三人各自過各自的,在本片全無交集,直到小孩失蹤了,在找小孩的過程中,才貌似三人聚在一塊,成了一個完整有愛的家庭,大家都心繫失蹤的小孩子。

父母兩人結合,小孩往往被稱作為「愛的結晶」,當沒有愛的時候,也就是沒有小孩的時候,而兩位父母因為義務而去尋找小孩、擔心小孩,到最後卻發現這個愛早就不見了,後悔也來不及了,最後只能發現這個錯誤彌補不了。

本片看似指責這兩位家長,但是人的情義層層疊疊,怎麼可能只有這兩位家長有問題?

有一場有趣的一幕,警方發現一個無名屍可能是小孩的時候,爸媽去認屍。這時鏡頭關注在正在看屍體的爸媽,正當掀開那塊布時,導演讓我們看的是:爸媽的反應,媽媽痛哭,確認屍體不是小孩,並指責丈夫的沉默;做爸爸的則是在一旁暗自哭泣,最後甚至蜷曲在角落,無法面對。

導演在說什麼?

導演要我們不是看可怕的屍體,而是看這群人的臉,他們的愧疚、畏懼、哀號、脆弱,導演要我們直視問題之所在,而不是後果的可怕。而問題就像是那條垂掛在樹梢上的彩帶,都沒有人去發現問題,擱置不管,時間一久,大家都忘了。而後果就如同貼在電線杆上褪色不管的尋人啟事,但內心的恐懼與罪惡感可是永遠的傷口。

 《當愛不見了》是一部富有批判力的電影,非看不可。

【隨影而論】《當愛不見了》| 黑鮪魚 X in微創 







圖片來源:IMDb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