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緞帶》:這才是「敵基督」吧?

2019/10/31|電影作品討論

(心得有雷,未看勿入)



最近在補麥克漢內克和拉斯馮提爾的片。昨天一天就看了拉斯馮提爾《撒旦的情與慾》和麥可漢內克的《白色緞帶》。



《撒旦的情與慾》算是很拉斯馮提爾式地:分章節、主題明確、長鏡頭、慢動作、厭女味十足,卻又帶著強烈類宗教的神秘氣氛。雖然順利補完,但說實話,不是太合我胃口,沒有太多感想。反而是室友提起「Antichrist」是「敵基督」的意思,整個故事就繞著這個概念走,牽扯到「女巫迫害」的事,但幾乎相反的操作(所以才說厭女味十足)。室友認為以「敵基督」的概念來說,電影拍的其實也還好。我聽他這麼說時,本來想:不然「敵基督」應該是怎樣呢?



沒想到晚上看麥可漢內克的《白色緞帶》就被驚了一下,忍不住覺得:這才是真的「敵基督」吧!



此前看的幾部《隱藏攝影機》、《大快人心》、《班尼的錄影帶》以窺看的方式,解構和戲弄(德法)中產階級,讓人看得坐立難案。《白色緞帶》並不如此。它有一個明確可靠的敍事者,沒有窺視的角度(也沒有上帝的眼睛),也不戲謔觀眾,但它的可怕卻不亞於此前看過的三部(只是全然不同的方式和面向)。



整個故事就在說一次大戰前德國農村,怪事與暴行接連發生。主敍者村裡的老師,經歷了整個過程,到最後猜測是村裡的孩童集體所行(而牧師的子女也牽涉其中)。然而,當他告訴了當地的牧師,牧師卻反而警告他不可再向任何人提起此事,認為他如此的指控將影響許多家庭。這個警告基本上也像《隱藏攝影機》裡主角對他家長工的威脅,只是《白色鍛帶》用整部片把其中的「父權體制」的恐怖放大再放大(大到觀眾無法忽視,大到觀眾無法把此事當作單一事件,而是不得不想像成一個集體暴力受到制度包庇的狀態)。



看的過程一直想到大學時期世界史課上老師放給我們看的《激情年代》。過了很多年,劇情基本上已經忘記差不多,只記得當時覺得很震撼、很可怕。而《白色緞帶》讓我想起這部電影的一些重要片段,也想到當時放這部電影的老師帶我們認識「性別和政治」所講到的一些概念:父權制度不只是指男性,也不只是父親,而是包含整個制度底下所有人。



對我來說,《白色緞帶》很精準的把這樣的概念講出來。電影裡,一個家裡最權威的是父親,但放大到村子,權威的是牧師、男爵,靠男爵吃飯的人在父權制度下是受到宰制的一方(醫生和老師相對來說有稍微獨立一些,但基本上醫生是掌控了另外的權力,而老師則是順從了這個體制)。而女性除了男爵夫人外,幾乎都是無法決定自己何去何從,只能夠順從的角色。在這種狀況下,有獨立意識(甚至應該說叛逆)的孩子,便在壓抑中產生扭曲的想法和行為。



《撒旦的情與慾》明確直白的點名「敵基督」,《白色緞帶》讓看起來和平保守的農村成為「邪惡/暴力」的溫床,不單是掌權者對下施壓,被掌控的一方也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發泄憤怒。而牧師角色包庇「可能存在的暴力」的行為,也許比明確說出「撒旦」名字更加邪惡,也讓我得更為「敵基督」。



映照著一次大戰爆發前的歐洲列強,或者電影要說的根本是世上所有戰爭的根源。



#因為覺得不那麼麥可漢內克

#反而覺得好看



***



這裡是我的樂園:https://www.facebook.com/ueiwei/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