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增不減的《同學麥娜絲》

2020/11/25|電影作品討論

台灣國人平均壽命,男性77.7歲。我已進入下半場。不再收到喜帖,參加告別式機會變多。身邊有40幾50歲的朋友,突然說走就走(去天堂)。明白生離死別並沒有道理,就算日行一善,很多莫名的磨難還是會冷不防掉在頭上。如果想要用理性與邏輯去理解,是無法理解的。那要怎麼面對?發生的事情無法詮釋,那要怎麼面對明天?



《同學麥娜絲》,黃信堯導演,就在分享他怎麼面對生命中的狗屁倒灶,生離死別。



這部劇情長片的原型是黃信堯自己的紀錄片《唬爛三小》。很幸運在2005年,第29屆金穗獎,當部落格影評人評審時看過此片。影片拍黃信堯自己同學,出社會後仍不時在茶店刁牌打屁。看他同學聊天講幹話有什麼好看?(這是那一屆的最佳紀錄片獎)阿堯前後拍了七年,片中一位同學離世,這些過往影像也有了不同意義。觀眾在裡面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縮影。



所以看《同學麥娜絲》時,知道裡面有個人會死。但不知道是誰。劇情帶走裡面最淳樸善良的那個。現實生活中很多這樣的故事。minus (麥娜絲),表示會減少什麼,某人事物會被拿走。人生到下半場,會從plus 加法變成減法。生離死別,還有要應付的人事物變多,會排序取捨(減法)。



減法的工作前,需要許多的回憶與儀式性的道別。我人生第一次看紀錄片,就是黃信堯導演《添仔的海》,紀錄台南的討海人。我猜《同學麥娜絲》添仔(吳銘添)這個名字其來有自,不是巧合。片中旁白出聲的導演,從《添仔的海》(黃信堯拍片生涯第二部紀錄片)一路走來如一。



黃信堯以前曾在競選總部打工過,所以選舉的細節拍來細膩傳神,像是跑紅白帖、競選策略、政治談判的氣口。尤其是競選口號的拉扯,「新人要傾聽」、「銘添(明天)會更好」,都精準映射台灣的現實。光「銘添(明天)會更好」就有很多弦外之音:比前人更好(主僕辯證的權力拉扯)。加上這角色的姓,其實是「無明天」。片中人的狀態大多如此,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未來無法想像。



不只主角們(其實好像沒有所謂的主角),片中許多人都是如此。劇情用林冠陶(罐頭)查戶口的工作,去看各種各樣的房子與居住樣貌,塗鴉的、荒謬的,還有一樓一鳳的「個人工作室」(麥娜絲在此),這是家?這不是家?家有一定的定義與樣貌?



關於家,更有趣的,是把離開(人世)的人的家,放於片中──紙厝。糊紙厝,是台灣特殊的文化與工藝。看來是傳承不易的夕陽產業,但也與時俱進可以做出賓士車等各種現代性物件。片中的人物閉結傳承家中糊紙厝工作,和阿嬤相依為命。不時會有死者託夢來許願想要糊什麼,他總是盡力完成。



因為口吃和淳樸古意的個性,他出現在片中,大多是讓觀眾想笑的時刻。我抱著看喜劇的輕鬆心情去看,沒想到這是今年台灣電影中,唯一讓我真的眼淚滿出眼眶,流到臉頰的,而且不是刻意煽情,是冷不防地那種。大概有四幕,大多與閉結有關。



有兩場是閉結(劉冠廷)與阿月(王彩樺)的對手戲。畫面與對話是會讓人想笑的,但過幾秒會淘洗出觀者內心壓抑與遺忘的人生片段。雖然閉結話說不完整,但阿月可以知道他想表達什麼。人生幸福最基礎不變的原型就在此,不用透過表象與媒介,就有人了解你。



如果閉結與阿月,與同學的互動(糊了間大紙厝,邀請同學們入厝),觀者有被淘洗出什麼,那接著閉結不再口吃(觀眾隱約知道他要出事了),開心地幫吳銘添在路邊搖旗吶喊完,開著小貨車的長鏡頭。一直到告別式,這會是另一個複雜的情緒攪動片段。告別式,會讓觀者流淚,但那不只是難過的心情。會有許多現實生活的投射與提問。



我想起了這幾年,先走一步(去天堂)的朋友。他們殷勤誠懇度日,待人有情有義,但說走就走。來不及準備,等不及道別。還有自己遭遇的經歷,現在真心體認到,會放在心上的親友,真的每一次說再見,都要有準備是最後一眼。這不是悲觀,有了認真的心理準備,生離死別會輕盈一點。也會更知道生命中什麼是重要,什麼不如你想像或別人想像的重要。



女神有一天會走下神壇(麥娜絲),政治權力競逐最終可能是一個夢幻泡泡,名下買了一棟自己的房子未必就是找到家。砍掉才能重練,夢醒了才知道在夢裡。黃信堯導演也沒有因為《大佛普拉斯》票房好,物質生活就成正比的變好(麥娜絲片頭有一段在銜接普拉斯的這part)。他現在還是住在新北公寓的地下二樓(租金較便宜),有機會還是想繼續拍紀錄片。其實麥娜絲很難定義是什麼類型,導演畫外音會跟角色對話,這很像紀錄片拍法(還有片尾導演也入鏡了)。黃信堯的影片,分享著中年異性戀男子的茫然。但茫然中還是有逐漸篤定的自我塑形著。身邊的友人、親人,共同參與這個塑形的過程。



從普拉斯(plus)到麥娜絲(minus),加了又減。加了什麼減了什麼,什麼被給予,又什麼被奪去,這些都是個人主觀意識,且是相對值(你以為加了什麼,其實就有某部分正被減)。客觀來說,其實是「不增不減」。要能看清這件事,很不容易。



片尾跑出另一個熟悉的人物,唱著五六年級男性熟悉的歌,是另一個高潮與療癒人心的時刻。



(照片引自:甲上娛樂)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