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說一個鑄錯的美麗靈魂的故事

2018/03/31|電影作品討論


曾經有一位老師告訴我,電影中第一個畫面如果是全景,那這部片八九不離十就是悲劇了。我想,這番言論可能乍聽之下很偏頗,但全景畫面那股「空」和「寂」,似乎就是哀傷的元素。



導演拍了枯樹開場,暗示了生命即將凋零,但終點以後的就會是起點,生命最後迎向的是結束還是另一個開始?



一部改編真實故事的電影,不足為奇;但一個從男變女,要如何將一個上帝的玩笑變成說故事的題材,我相信相當不容易。



其實我很佩服主角心境轉變為主的故事,能夠在兩小時交代得很清楚,從風景轉到埃爾納畫的五棵枯樹,接著一句「你不想畫像這樣的作品嗎?」



 一開始我不能理解這幅畫的力度和強度在哪,不就五棵枯樹嗎?只是一幅風景畫而已;但透過台詞,發現這幅畫有著戈達畫不出來的魅力,原因自然而然是那份刻苦銘心的感受;沒有由心體會的感受,那幅畫就沒有畫家的靈魂。



 



愛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接納



莉莉是個裝錯軀殼的美麗靈魂,在回憶錄中有提到,真正的埃爾納其實是雌雄同體,她原本就有女性的第二特徵,一對發育不完全的卵巢,莉莉只是上帝的小玩笑;莉莉的內心就像是被外表困住的野獸,不斷衝撞自我、傷害自己和別人,最後連怎麼愛人都忘了。



因此,莉莉接受心中的女人,釋放了她,不僅拋下原本的男兒身份,也拋下了傷痛和世俗的眼光。



莉莉放逐自我,讓妻子戈達也漸漸理解和接納,我想傷痕總會在「愛」裡產生變化,像濕透了的書本又乾了的痕跡一樣,知道「它」在,總可以用微笑帶過的那般輕鬆看待。



其實,《丹麥女孩》不外乎想說的是「一段真實的愛」,沒有什麼事能阻擋任何形式的愛;不管是埃納和戈達的愛,或是莉莉和戈達的愛,又或是戈達和漢斯的愛,或是埃納和漢斯的愛,不管什麼身份,認同愛,就該被認同。



 



愛是一面鏡:看見什麼就是什麼



「戈達‧維納,我的人生。」埃納清楚的幾個字表達對妻子依戀,其實我不確定埃納的愛究竟是男人對女人的愛,還是他對自己心中缺一角的一種投射?他對戈達的愛無庸置疑,但他想探索女人是什麼,也再明顯不過;而戈達說第一次親吻丈夫,像在親吻自己,如果說他們的愛是一面鏡子,那麼他們在彼此眼中,是不是相同?是不是戈達早已明白,自己就是丈夫的鏡子,唯有面對戈達,埃納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這應該是莉莉一抹打從心裡最真誠的笑容) 



對於性別認同,我想這是歷史的一頁、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塊,莉莉的內心那股嚮往和衝動,對一切成為女人的渴望,和得到屬於莉莉的愛,都是不容易的,結局雖然不幸,但莉莉心中那幅風景畫,可能不在枯,因為「莉莉」這朵最清香的百合,會在某處再次開花。



電影評價:



劇本結構:☻☻☻☻☺



演員卡司:☻☻☻☻☻



再次觀看意願:☻☻☻☻☻


檢舉文章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