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反抗才是真正的母題!解開《羊男的迷宮》複雜包裹的敘事手法

2016/04/07|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由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執導的《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講述西班牙內戰過後的奇幻故事,拿下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最佳化妝等三個獎項,這部電影的藝術成就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在劇本的安排上面也令人驚嘆不已。透過小女孩奧菲莉亞的魔幻遭遇,以及他的繼父維多上將的法西斯政治事件,讓我們從一個童話、神話般的寓言故事中,感受到吉勒摩對於政治議題的批判。


影像分析師 Nerdwriter1 製作了一支影片,從非常有趣的角度探討《羊男的迷宮》的劇情走向,解析吉勒摩如何巧妙運用我們對於童話、神話故事的刻板印象,以複雜的敘事打破這些刻板印象的框架。我們熟知的童話故事都是來自華特迪士尼手下,這些故事多數來自格林兄弟、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等人的筆下,華特迪士尼用奇特手法抓住了大眾的眼睛,同時也因為動畫電影在技術上的進步,更多的觀眾立刻就習慣了這種美好結局的童話故事。


然而吉勒摩了解這樣的作法並不能給觀眾太多的震撼,於是他在《羊男的迷宮》裡面一一打破我們對於童話故事的想像。在電影中他加入了非常多的引用、參考、致敬等元素,例如瞳魔吃掉精靈的畫面,其實是來自哥雅(Fracisco Goya)著名的畫作「農神吞噬其子」(Saturn Devouring His Son),奧菲莉亞的紅色鞋子似乎是在向《綠野仙蹤》致敬...等,這些引用、互文交疊產生了更新的一層意義,從故事書到童話改編的動畫電影一直到吉勒摩製作的電影,翻轉再翻轉。


eyes_GOYA Saturn_devouring wikimedia


故事設定在西班牙內戰過後,奧菲莉亞與媽媽卡門搬到繼父的軍營裡面居住,繼父維多必須處理反抗軍的糾纏,以及卡門肚子裡面即將出生的孩子,而奧菲莉亞就在這期間意外地遇上了羊男,被告知他是地下世界裡的公主,必須要完成三個任務才能真的回到屬於他的國度。


值得一提的是當維多上將隨著奧菲莉亞的腳步來到了森林裡,他卻看不到奧菲莉亞正面對的羊男,而在前往森林之前,維多事實上剛服用了非常高劑量的安眠藥,在一般電影敘事裡面,服用藥物通常會讓一個角色產生幻覺,或是看見超自然的現象,然而在這裡我們卻發現維多並沒有看到羊男。吉勒摩利用這個小小的細節,讓觀眾更能夠相信維多將軍的視角,而這一切就是要讓觀眾抵抗我們對於電影中事件合理化的習慣。


不服從(Disobey)在童話故事中往往能夠造成劇情的轉折與張力,而在這樣的不服從其實是《羊男的迷宮》中非常重要的母題。不論是反抗軍隊於軍政權的不服從,或是女傭人暗地裡幫助反抗軍的游擊隊進宮,甚至是主角奧菲莉亞對於現實世界的懷疑所產生的不服從,其實在某一個層次上都是互相串連的。


另外一個互相串連的意象是瞳魔的那一個橋段,我們看到了類似維多將軍與其他士兵吃飯的長桌,維多也與瞳魔坐在同樣的位置上,瞳魔的形象包含了專門吃孩子的魔鬼坎卜斯(Krampus),以及希臘神話裡的克羅諾斯(Kronos),我們又在另一個橋段裡看到維多在森林裡維多試圖殺掉奧菲莉亞。這些細節看似毫無關連,卻都緊緊地互相影響著,當我們透過吉勒摩的影像把這些線索全部連結在一起時,就會發現導演想要傳達的就是一種反抗的精神。


Krampus


在童話故事的最後我們都會看到「結局」(The End)作為整個故事的結束,然而電影卻告訴我們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維多被反抗軍殺死之後,現實世界的西班牙仍然受到佛朗哥將軍的獨裁統治。奧菲莉亞死掉後真的回到了地底的魔法世界,你可以把它成一個悲劇的詩意結尾,或是童話故事的美好結局,然而吉勒摩真正要帶給我們的觀念,並無法以一個簡單的故事就說盡,透過一層又一層的堆疊,觀眾才能從影像中獲得自己最有共鳴的答案,這就是電影之所以為電影最棒的意義。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