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 專欄 /《史丹佛監獄實驗》: 你對人性能承受多少?

2016/04/12|
by Steph

文 / Steph       


史丹佛監獄實驗可說是社會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之一,無論是在小說、電影史皆啟發了許多很不錯的劇本。2001 德國《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2010年的《叛獄風雲(The Experiment)》都是以此為主要題材延伸的電影。但說到最接近實驗本身以及其所要證明的實驗假設,史丹佛監獄實驗的重現度是最高最真實的。導演Kyle Patrick Alvarez營造坐立難安的氣氛,讓劇情張力聚焦於演員的心理轉變,彷彿將精神崩潰拆解成無限細小粒子,無聲無息無影的慢慢侵入觀眾。看不見血腥暴力的畫面,卻能讓我寒毛直豎、胃部抽筋。


實驗找來一群所謂正常健康的大學男孩,將他們區分為獄警與囚犯兩群,在一個地下室改裝的模擬監獄裡,試圖研究一個正常人在自由、身分、自我被剝奪時會有什麼漾的改變,以及當一個平凡人被賦予極大權力時會變得多扭曲。完整實驗本來預計進行14天,最後卻只進行6天就被迫終止。


這些學生們及教授自己的轉變,顯示了權力對人的傷害、體制對人的影響,種種心理變異於網路及文獻有太多人在探討,在此就不多著墨。反觀核心人物之外的配角,才是實驗外最有趣的地方。我要說的是傑西,以及坐在螢幕前的我們。


傑西是全體人員裡唯一真實存在監獄體制中的人,唯一真實的囚犯。其他人也許在扮演他們所認知的角色,只有傑西的身分跟感受是真真實實的。


一開始秉持著學術精神,以及對社會有益的動機作研究,金巴多教授對著唯一坐過牢的傑西說,說服他幫助這個實驗更加擬真的意圖之下,是要他再一次經歷這樣的痛苦。我們可能都以為,看他罵得煞有其事頭頭是道,是靠著轉嫁過去所承受的一切來洩恨,就像被虐待的孩子靠著霸凌別人得到快感一樣。只是這次從受虐者轉為掌權者後,他非但沒有洩心頭之恨,反而因為體會到權力掌控的愉悅,變成自己最痛恨的那種人,痛苦更深更深。相較於其他過度沈溺於獄警與囚犯角色的人,只有傑西可以完全抽離去看待自身的轉變。


另一個有趣的角色,是觀眾。事實上我多希望這個實驗能被延伸到螢幕之外,以樣本數較大的理性第三者(劇中金巴多女友是唯一理性角色)做深入研究。因為在這兩小時內學術與道德的界線被拉扯,對人性的惡與善的認知被動搖,我內心感受到的扭曲是前所未有的。 


我們都在等,等待再也承受不住的那一刻。


 8612等了兩天,5486等了四天,2093等了六天,心中那條線才被跨越至無可容忍。反抗、崩潰、失常。而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又何嘗沒想過離開沙發,轉移注意力,即使是一通電話、一    隻蚊子也好,把我稍微抽離一下。但最終我還是不住轉睛直到跑馬燈結束。


也許我們的極限比我們自己想像的還遠,一旦進入便無可自拔。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