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電影結尾的無限想像!5 分鐘帶你了解最後一顆鏡頭所能造成的情緒力道

2016/05/04|新聞快訊
by seboxhong

文/ Sebox


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哪一個畫面呢?許多人會認為電影的開場就奠定了這部作品的風格,不過或許真正有意思的每一部電影結尾的方式。葛斯范桑(Gus Van Sant)在 1999 年推出了《1999驚魂記》(Psycho),大膽地重拍驚悚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經典作品《驚魂記》,卻在商業以及口碑上都獲得非常不好的成績,希區考克在電影中使用的小技巧,營造出讓觀眾感受到壓力的緊繃感,儘管葛斯范桑尊重原著引用了許多同樣的鏡位、運鏡、構圖等等,但從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就可以感受到這兩者間的差異性。


影像分析團隊 Now You See It 製作了一支影片,講述電影的結尾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讓電影留下最強大的力道,第一個舉出的例子正是這兩部《驚魂記》的差別。在希區考克的《驚魂記》最後一顆鏡頭,我們看到沈入泥巴水底的車子被吊上來,但在畫面中是被放在正中間,看著車上泥土以及想著車子裡面載的東西,隨著吊車把車子往攝影機移動,除了巨大的壓力向觀眾襲來以外,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當下那個場景可怕的氣味。然而,在葛斯范桑的版本裡面,導演選擇了使用側邊作為拍攝的角度,最後往後移動拍出了整個山谷的景象,這樣的作法被 Now You See It 認為是一種拍著角色往夕陽走去的溫馨走向,不適合當做我們剛剛看完的謀殺案件的結尾。


除此之外,用關門的意象作為電影的結尾也十分常見,不論是在《教父》(Godfather)最後被關起的門,或是西部電影《搜索者》(The Searchers)最後主角從開頭走進來的門走出去,這些作法都能為剛剛所經歷的探險畫上一個句號,這些人物回到他們本來屬於的地方。當然,也有許多電影在開頭與結尾做了非常有趣的互相呼應,例如大家最熟悉的《控制》(Gone Girl),大衛芬奇在開頭與結尾分別讓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飾演的艾咪看向鏡頭的方向,或是《鳥人》(Birdman)的第一顆鏡頭,隕石墜落般的火光從天而降,而最後一顆鏡頭則是艾 瑪史東(Emma Stone)看著天空漸漸落下的物件,這些互相呼應的作法也讓人在電影結尾時感到韻味十足。


這支將近 5 分鐘的影片,簡單地解釋了電影結尾對於一部作品的重要性,或許你可以找出你最喜歡的電影再複習一遍,但這一次在最後一顆鏡頭時,特別留意這個畫面要告訴你的訊息,例如往上飄蕩的羽毛,或是任何看起來似乎跟前面故事沒有關係的畫面,在回頭思考這個故事底下這樣的畫面要呈現的訊息究竟是什麼?導演要我們感受的氛圍究竟是什麼?是從泥土中拉出來裝著屍體的車子讓你感到壓迫感?還是《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結尾隨風飄蕩的塑膠袋讓你到的矛盾與掙扎?這些都不會有導演的正確答案,只有觀眾自己才知道這些畫面究竟代表了什麼,這也是電影最有趣也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延伸閱讀:

[新聞] 怎麼收尾最漂亮?9 分鐘帶你一覽影史最棒的 10 個結尾鏡頭

[新聞] 看大衛芬奇如何設局與解謎!一分半鐘瞭解《控制》中巧妙的畫面設定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