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on專欄 / 《日曜日式散步者》:窺見日治文壇的黃金年代

2016/05/16|
by Odion
文/ Odion

甫在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奪下台灣競賽首獎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可以說是今年至今台灣電影最大的驚喜,拍攝實驗片出身的黃亞歷導演選擇了一個極為前衛的美學形式,將紀實本質濃厚的紀錄片融入了實驗片手法,開創出令人驚豔的傳記體裁。

本片記錄1930年代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張良典於台南創立的超現實主義詩社「風車詩社」,本片所選擇既實驗又紀實的形式,也唯有搭配紙風車詩社的詩風才能成立,超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形式與黃亞歷選擇的美學形式相互交融,在時隔數十載後穿越了時空產生了極為震撼的共鳴。

1930年代台灣時值日治時期,當時亦是台灣新文學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以楊逵、張文環、呂赫若等為代表,強調文學的對抗性,根植土地與人民作為反抗殖民的精神揮發。相對於當時台灣文壇主流的台灣新文學,風車詩社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存在,片中詩社成員曾提到看不出楊逵所謂的新文學新在哪裡,它們所強調的藝術性,使他們在文壇一片文學抵抗的呼聲中成為少數。

在破碎抽象的影像中,充斥著大量日治作家姓名與各種名詞,然而卻絲毫不減損本片對於時代脈絡的刻畫,風車詩社與新文學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學主張,甚至可以從中遙想窺視當年知識份子,對於日本殖民性、現代性的內心搖擺。順著紀錄片的時間脈絡,觸及了皇民化運動、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等重要事件,也藉由詩社成員的人生際遇,刻劃了228事件、國民黨白色恐怖等台灣歷史重大時刻,儼然藉由一個文學社群的起起落落濃縮出一部台灣史。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MovieXMusic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