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現今賣座電影面臨的 10 個「老梗」問題

2016/06/21|專題報導
by hsphere

回顧好萊塢的歷史,每個十年都有主導潮流的商業類型電影,60 年代有塞吉歐李昂尼(Sergio Leone)的鏢客三部曲、70 年代由《星際大戰》(Star Wars)帶起的科幻風潮,80 年代至 90 年代,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與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動作巨星三本柱建立的「英雄式動作片」,一直到 2002 年山姆雷米(Sam Raimi)執導的《蜘蛛人》(Spider Man)系列開啟了「大英雄時代」,在 2000 年末隨著「黑暗騎士三部曲」與「漫威影業盛世」達到高峰,將近十年依舊沒有退燒,不過所有的盛世都會有衰退的一天,不可否認的已經有不少聲音在對當今賣座電影做出了批評與檢討,也確實他們彼此都擁有明顯且難以迴避的問題與重複性,Screen Rant 特別整理出了十點切入角度,HypeSphere 在此加以分析討論:



一、重要角色的死亡以及死亡的真實性


縱然我們受到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驚嚇洗禮」,但觀眾始終不喜歡看到喜歡的角色死亡,或是主要的角色在電影當中領便當,不過這樣的設定卻時常出現在當今賣座電影橋段裡,《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The Avengers: Age of Ultron)就讓快銀死翹翹,《007空降危機》(Skyfall)也大膽地讓 M 夫人死在龐德懷裡,或是《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的瑞秋以及《蜘蛛人驚奇再起:電光之戰》(The Amazing Spider 2)裡的關,似乎一定要把一個「死亡」放進劇本當中;就算沒有真正死亡,也有不少電影加入了「假死」設定,《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當中的考森探員,《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Winter Soldier)的尼克菲瑞局長,《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Into Darkness)中的寇克,說實在話,要有劇情張力,真的不一定要發便當。


SF Bond en M



二、預告劇透太嚴重


營造觀眾的好奇心與期待度是「電影預告」最重要的工作,不過回顧這幾年,在看完一些預告總會覺得「這些讓我們知道是正確的嗎?」,如《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在正式預告大大方方的把反派「末日」介紹出場,雖然最後的三本柱(超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合體相當感人),但這樣的安排在當時就出現了質疑的聲音,另外,《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Terminator Genisys)更直接在預告中告訴你反派是約翰康納....只能說,真是謝囉!也許可以學學《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Force Awaken)保密的伎倆,這樣在觀影時才有更多驚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U_jrPxs-0

三、最後一集拆成兩部電影


把系列電影的最後一集拆成兩部電影上映的「陋習」,好像從《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1》(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ollows: Part I)開始的,這個千禧年後第一個成功的大型系列,讓往後的《飢餓遊戲》、《分歧者》、《哈比人》都選擇把緊湊的故事,分散交代,即將登場的「復仇者聯盟3」本來也是以此最為出發點(感謝最後他們澄清是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電影的迷人之處就是他擁有既有的時間限制,從 90 分鐘到 180 分鐘都有,硬要因為票房數字而切割,並不是全然的正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zlnIuYfMk

四、票房亮眼而生的續集


好萊塢是一個巨大的商業體制,「賺錢」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目標,也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因為票房亮眼而產生的續集作品,不過評價卻相當之慘,《魔境夢遊:時光怪客》(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慘烈例子歷歷在目,更別說一部比一部淒慘的「變形金剛系列」,如今也堂堂的要邁入第五集,未來還有更多各式各樣的電影宇宙等著合作,只能說,大家嘴巴說不要(難看),身體倒是非常老實的會進場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kAQlkwhjU

五、過度依賴電腦特效


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對於電影來說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然主辦奧斯卡的單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不會有科學於其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商業作品過度依賴特效的輔助,而喪失了一切「真實性」,這種真實性對於觀影過程中是不可取代的,畢竟縱然觀眾不是專業人員,但還是對於影像是具有強烈且直接感受的,真真假假之間會影響觀眾的投入程度,所以為什麼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很堅持「實景拍攝」、捨棄特效,或是為什麼《Star Wars:原力覺醒》製作了不少 1:1 的戰艦模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mJY_LDoh88


六、反派的同質性太高


對比《黑暗騎士》的小丑、《復仇者聯盟》的洛基、《007空降危機》的西法以及《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的可汗,這四位反派在心機、計畫以及身為壞人的思維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當然,從他們很喜歡故意被抓來執行下一個計畫來看,近年好萊塢商業大片對於反派的設定似乎有些沒什麼新招,希斯萊傑(Heath Ledger)飾演的小丑已經過了 8 年,真如他所說「這個城市值得更厲害的罪犯。」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大片中,看到如《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齊哥的冷峻無章法犯罪,而什麼時候才有下一個達斯維達呢?


coverJOKER


七、主要角色缺乏多樣性


如果你回顧漫威影業的重要作品以及重要角色,都是由白人男性擔任,此外,奧斯卡都是由白人入圍主要獎項、學院主要由老白人擔綱的問題,也都反應在好萊塢缺乏角色多樣性的巨大問題,好在,性別、種族多樣性在這幾年於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領域都漸漸受到重視,漫威也將推出由黑人演員演出的獨立電影《黑豹》,華納兄弟影業也再次把神力女超人搬進的電影當中(而且成功獲得注目),而《Star Wars:原力覺醒》更在主要角色上設定為黑人與女孩,想必未來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小。


image



八、女性角色淪為花瓶


這點與第七點有點類似。女性角色在既往的商業劇本設定中,似乎就是英雄戰勝的「獎勵品」,英雄救美的故事對於觀眾來說擁有不會感到厭煩,不過在這個女性意識抬頭的世代,是真的有些無趣了!也許是從龐德女郎開始,過多的女角只能成為花瓶,賣弄性感和聚焦顏值的工具,幸運的事,也越來越多的女演員成功在作品中傳遞了不一樣的女性印象,如《復仇者聯盟》當中的黑寡婦,《Star Wars:原力覺醒》當中的芮,《飢餓遊戲》的凱妮絲以及「美救英雄」的神力女超人。


Rey_with_Lightsaber



九、大量的黑暗、寫實風格


先說戰犯: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2008 年的《黑暗騎士》諾蘭完美將漫畫電影與寫實世界結合,甚至還拿了奧斯卡,從此之後,各種本該有趣、歡樂、繽紛的商業電影,都往此靠攏,《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算是諾蘭同個體系所以可以想像,不過 2015 年重新開機的《驚奇4超人》就是一個慘劇了,此外 2006 年的《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也算是正式改變了詹姆士龐德風流倜黨、乾乾淨淨的瀟灑設定,各種流血、重摔在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身上都可看到,甚至這位金髮的英國男星當時還被批評過長相,也許是時候該放下黑暗了,看看《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Galaxy)以及《惡棍英雄:死侍》(Deadpool)的成功吧!


chris pratt



十、各種鋪梗彩蛋


因為「電影宇宙」的盛行,各家電影公司都想辦法把手上成功的單一作品打造成一個全新系列,不僅可以相互拉抬,也可延續票房熱度,這個漫威影業建造的商業模式從 2008 年開始至今已成為現今最重要的潮流,因此電影當中各種鋪梗、彩蛋變成影迷、觀眾尋找線索的樂趣,但也有太過跳耀而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現象,如《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當中雷神中離練功,《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布魯斯的惡夢,基本上如果你沒有先做一些功課,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這麼破碎的片段中感受到什麼值得興奮的伏筆,相當困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0-SLs4j3OY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