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ger Hong專欄 / 《摩天樓》是烏托邦還是索多瑪?

2016/07/21|
by Eiger Hong
文/ Eiger Hong

片名:《摩天樓》(High Rise)

年代:2016年

導演:班偉特利(Ben Wheatley)

國家:英國

語言:英文

19 世紀末,美國經濟重心紐約、芝加哥面臨嚴重的都市土地不足,加上升降機的技術日趨純熟,芝加哥出現了世界第一棟 10 層樓高的大樓。到了 20 世紀初,雖然正值經濟大蕭條,但美國的摩天大樓卻一棟接著一棟蓋,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紐約帝國大廈,蟬聯全世界最高大樓 40 年之久。

摩天樓改編自小說家 J.G.Ballard 的同名小說,該小說寫於 1975 年,是他的一貫「後世界末日」風格,也就是幻想不可知的未來,設定一架空背景,講述故事。小說誕生時,世界上已經出現了許多摩天大樓,作者正處於天際線漸漸消失的年代,那既然摩天大樓如此高聳,有沒有可能把人類所需的一切都丟進去?甚至整天不需要踏出摩天大樓一步?說到這,岔題一下,先前國家地理頻道就介紹了一些人類對於未來居住地的想像,當人口大爆炸、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下,人類的居住地不斷被限縮。因而有群建築設計師發起構想,在海上建立大樓、社區,裡頭應有盡有,娛樂設施、商場、學校、垃圾掩埋場等公共設施,所以摩天樓這部電影所構想的未來好像正一點一滴的被實現呢。

我想許多人進電影院看這部片為的就是他吧,湯姆希德斯頓(Tom Hiddleston)。但如果只是為了看他而看這部片,恐怕要失望了,因為你可能會先被沈悶的劇情打敗,陷入深沈夢鄉也說不定。回歸正題,摩天樓講的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建築設計師,他想設計出幾棟摩天樓,圍繞著一個湖,形成一個自己自足的生活圈,他的更偉大理想則是希望透過摩天樓消弭階級不平等的現象。20世紀的美國,資本主義強盛,金錢是人人追逐的目標,住在摩天樓裡更是有錢的象徵,但也包含那些沒錢卻想裝有錢的人入住。

最後,當然這個設計師的偉大理想並沒有實現,反之,整棟摩天樓成了現代索多瑪,被性愛、毒品、權力、金錢等慾望充斥。

我想從幾個很有趣的點切入,第一就是空中花園。在現代,空中花園一點都不稀奇,但把時間軸拉回20世紀,摩天樓已經算是嶄新的設計了,而頂樓竟然還有一個花園,這是當時許多人難以想像的創舉。更不用提電影中的空中花園還有白馬、黑山羊呢!白馬本應在草原上奔跑,但卻被禁錮於狹小的頂樓空間,住在這看似人人稱羨的人間仙境中,卻一點都不快樂,如同摩天樓裡的居民一樣。這樣的空中花園顯見設計師的企圖心,把大自然移植於鋼筋水泥之上,但也暴露了對現實生活的抽離感,無法了解一個住在摩天樓居民的真實所需。

其次,超市。先撇開背後意涵不談,你看看你看看那包裝設計,這就是電影的細膩之處啊!產品的包裝呈現同樣的設計風格,簡約不複雜,你所需要的產品就是那麼簡單,人的一天所需也那麼簡單。當摩天樓中出現超市,意味著人們根本不必踏出摩天樓了,需要什麼就到超市層去選購就好,出門只為了工作賺錢,然後花在摩天樓裡。對現代人而言,也是如此不是嗎?尤其台灣,超商密度領先全球,一條街上可以有超過三家超商,出了住家走沒幾公尺就能買到生活日常所需,一天的生活圈也就局限於公司、住家、超商了。

除了超商,大樓裡還有游泳池、健身房、板球室。當人為了生活而煩惱,為了下一餐而頭痛時,應該沒有閒情逸致去運動健身吧?但主角是個精神科醫師,生活不愁吃穿,所以有很多鏡頭都是他在運動的情境,但從另一個方向來看,運動或許也是他讓自己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或是逃避現實。

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原本應該是烏托邦的摩天樓成了索多瑪?或許是階級制度根本不可能從人類當中消失,縱使是共產制度,也會有上下階級之分。當某個人企圖消弭階級制度,等同對於社會高層人士的挑戰,對下層人士而言,只會受到更多上層人士的脅迫,也因此,階級鬥爭風生水起,難以避免。在這個看似烏托邦的大樓中,人們自認為可以為所欲為,當大家都不管外面的律法時,摩天樓不僅成了犯罪的天堂,諷刺的是,外界也並沒有想要干預摩天樓自治的現況。

至於誰是瘋子?就像湯姆在電影中說的,或許在眾人眼中最瘋的那個才是最正常的人吧。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