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fu專欄 / 電影的視覺藝術與設計師

2016/11/06|
by Fufu

文/ Amy


第84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主持人 Billy Cristal 在一段表演前做了一段引言:「要成就一部電影有很多元素:劇本、表演、服裝、場景、攝影以及動人的結尾和配樂。


最先吸引觀眾的通常是故事情節,但一部可以稱上偉大的電影卻遠可以給更多:好的表演讓角色更有說服力、合適的服裝可以反映角色的某種社經地位、攝影機的運動提供了我們觀影的視角和線索、配樂可以讓我們更了解當下畫面的情緒或補足角色不全的功用、盪氣迴腸的結尾正是我們對它念念不忘的原因。而場景,無論街拍或棚內,除了作為提供角色為事件發生的場所,大師與技匠的差別就在於,好的場景應該要能夠運作−無論是在服膺於情節或人物的延伸:《Forrest Gump》《阿甘正傳》片頭開始時,沒人確定坐在路邊長椅的阿甘是真的在等車,還是想找人說話聊天,但隨著故事推進以及他的聽眾來去,我們更加相信故事就是非得發生在這張公車站牌而非公園的長椅上。


在分工細膩的好萊塢電影中,關於主導電影視覺設計的有分為 Production Designer(製作設計師)、Art Director(藝術指導)、Set Designer(場景設計師)有趣的是,40年代的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Best Production Design)還有分為黑白片和彩色片兩種獎項,一直到60年代中期才終止黑白片的最佳藝術指導獎項,黑白片的藝術魅力與影視界擋不住的潮流可見一班。而除了好萊塢之外的外國電影,在資金和人力不寬裕的情況下一人身兼數職是可預期的(如服裝設計師身兼藝術指導等職)但其呈現的質感與效果也同樣是令人無比驚艷。


電影在明星與導演的光環下,以下介紹幾位藝術設計師,大部分也許不會聽過(作品一定有看過)。但電影的樂趣就在,越是了解它背後的組成與故事,卻使它神秘的魔力不減反增,這應該就是我們熱愛電影的原因。


Ken Adam


於今年初以高齡95歲過世的Ken Adam生前已經是電影美學設計上的傳奇。如今當我們想到007系列電影的模樣,心頭浮現的是使用帶有古典感的高科技產品,以及誇張而帶點瘋狂的巨大場景。而這些就是始於Ken Adam於最初所奠定下的風格。被譽為擅於製作壞蛋巢穴的他對此十分有心得,曾和傳奇名導Stanley Kubrick合作過《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當中著名的五角大廈的作戰室,圓桌上的環型吊燈在一個三角形空間,讓裡頭每位對權利感到瘋狂的人顯得荒謬,另外也是和Kubrick一起合作的《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彷彿油畫的佈景,以及一場精彩的室內玩牌戲,光源皆來自同個空間的大量蠟燭,除了考驗攝影技巧外,Ken Adam如何製作出考究又具有壓迫感空間也讓人瞠目結舌。


代表作品:《007情報員》(Dr.No)、《金手指》(Goldfinger )、《亂世兒女》、《奇愛博士》、《瘋狂喬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


kenadamimwarroomset024-barry-lyndon-theredlist


圖片(上至下):《奇愛博士》,來源自uncubemagazine、《亂世兒女》來源自theartsdesk


Stuart Craig


善於將改編小說的電影化成實景搬上大銀幕,而且無論年代古今,或者發生場景的虛實。近期最有名的便是《哈利波特1~7》(Harry Potter)以及即將上映的《怪獸與牠們的產地》(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身為製作設計師的Stuart非常忠實的呈現霍格華滋、斜角巷等許多場景細節,讓這系列電影能在不同導演的狀況下,仍然確保魔法世界的一致性−根據他所說具備的劇院、歌劇感調性。


但Stuart不僅能創造出想像的魔法世界,對於真實世界的實景設計,在使觀眾信服的同時卻又能為之增添感性的浪漫色彩。《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中本該小心隱藏的愛情卻在漫天黃沙的質感中顯得猶如隔紗觀影,對比之後的盟軍護士照料病人的畫面則是帶點透明的藍色且充滿憂傷。


代表作品:《哈利波特》、《英倫情人》、《秘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 )、《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 )、《教會》(The Mission)、《甘地傳》(Gandhi)等。


diagon-alleyenglish-patient


圖片(上至下):《哈利波特》的斜角巷來源自masteringfilm、《英倫情人》來源自awardswatch.com


種田陽平


日本當今最有名的藝術指導之一,與日本、台灣、中國和好萊塢的導演都有合作過。比起追求幾可亂真的實景,似乎更善於搭建出「於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場景,無論是地理上或物理上」因此更顯風格化。在《追殺比爾》(Kill Bill:Vol. 1)中於打鬥時飄雪的日式庭院顯得十分人工,但在犧牲了真實細節之後,取而代之的卻是更有說服力的動漫感,因此讓人酣暢淋漓的沈浸在打鬥畫面。另外就是與日本導演三谷幸喜合作的《魔幻時刻》描述一個世界上不存在的小鎮中黑道與三流演員拍電影的故事。所搭的場景是如此富麗堂皇又虛假,就如同電影在虛實中搖擺的情節讓人心折。


代表作品:《追殺比爾》、《魔幻時刻》、《花與愛麗絲》、《現在很想見你》、《賽德克巴萊》、《鬼壓床了沒》、《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 )


x95081t5owamxil-_aa1200_


圖片(上至下):《追殺比爾》來源自theplace、《魔幻時刻》來源自Amajon.jp


Piero Gherardi


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作品時常給人猶如馬戲團般瘋狂的感覺,尤其在黑白片中,隨著鏡頭推移中如萬花筒般層層變換的場景和誇張的服裝使我們常在了解故事情節前已目眩神迷。Piero Gherardi是幕後的功臣,他在費里尼電影中常身兼製作、服裝、場景設計師。有別於好萊塢工業般精準控制的棚內搭景,在《8 1/2》片尾,於真實的戶外搭上一片荒地的遊行看來更加而夢幻。而在彩色片的《鬼迷茱麗葉》(Giulietta degli spiriti)充滿對比的大色塊及各種誇耀到簡直成為佈景一環的服裝設計彷彿把茱麗葉充滿神秘主義的內心世界表露出來。


代表作品:《8 1/2》、《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卡比利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鬼迷茱麗葉》


fellini-1024x543 juliet-of-the-spirits


圖片(上至下):《8 1/2》來源自 Art Film Reflection、《鬼迷茱麗葉》來源自MUBI


張叔平


有些藝術指導喜歡和不同導演合作,挑戰不同的風格。有些則因和同位導演有著深厚的默契,所以能在不同電影中貫徹導演風格,並維持電影同樣質感甚至變成導演的某種印記。張叔平大概就是屬於後者的藝術指導。他是王家衛導演所有電影的藝術指導,本身也是一位服裝設計師。因此在《花樣年華》中無論是畫面上濃烈的色彩或服裝上精緻的細節,都讓60年代的香港變得讓人神往;而《東邪西毒》中大氣而不雕琢的裝束盡顯古風,土黃色的沙漠中的幾絡草叢讓西毒更顯寂寞。


代表作品:王家衛的全部作品、《華麗上班族》


maxresdefault271


圖片(上至下):《花樣年華》來源自hk01、《東邪西毒》來源自film-grab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