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羊專欄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的三稜鏡

2016/11/27|
by 盲羊
文/ 盲羊

李安導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一直是台灣媒體的焦點,主打新技術、超高規格的拍攝,力求真實呈現的臨場感受。發表之後,一直聽到兩極評價,有人覺得題材無新意,有人認為技術沒必要,也有人力挺導演的開創性。我在搞不清許多事的情況下,買了由Sound of Silence - SOS 和臺灣電癮願 Cinemaholic.tw主辦、有影評人黃以曦&膝關節映後活動的「未來3D」場次。

因為聽到許多風聲,所以在入場之前盡可能讓自己抱持的平常心,不要有過高的期待。結果我覺得很棒、頗為喜歡、有一些被觸動,腦中浮現的想法是:這故事像是一個「微觀史學」,透過比利林恩所處的現實與腦中閃現的世界,去呈現當代美國的時代氛圍與社會價值。對坐在觀眾席的我來說,比利林恩的後腦勺就像是李安的三稜鏡,把當代美國這道光分解出來。那是從一個經歷真實戰爭、生死關頭的德州男孩眼中,看到被資本主義、國家主義與現實主義籠罩的美國-活在富裕且充滿娛樂的世界裡,人們只是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在比利林恩等人身上,他們不想知道真相、不想知他們在戰場上的感受,也不想要面對任何沉重痛苦的東西,因此他們全然無法理解真實存在伊拉克的另一世界。對比利林恩來說,美國是真實的,戰場也是真實的;對未曾到過戰場的美國人來說,美國是真實的,而伊拉克戰爭是遙遠虛幻的。電影將這樣隔隔不入、無法對話的感覺,強而有力地傳達出來。

至於「李安導演新技術的嚐試,究竟是不是成功?」的問題,映後影評人是給正面的答案,但從我和同行朋友感受差異來說,確實像美國影評那樣兩極。同行的朋友認為電影主題並不具開創性,而攝影看起來像是電視劇一樣、剪接方式平凡可預期,雖不認為太差,但對他而言亦非什麼傑作。我則頗為享受以比利與他的同袍從戰場回到美國接受表揚的一天為主軸,意識流式地穿插留在比利腦中的情感思緒,試圖利用極度放大的聲光,直衝而來的畫面,所帶來的一切感受。

我不了解新技術和這部電影之間的關係,也沒有看一般2D或3D版本無法作比較,但我相信即使沒有「未來3D」,《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仍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只是在更亮更大更密集的畫面底下,我們更能感受到比利林恩在那個像戰場一樣的球場上,是以什麼樣的狀態站立在那裡。

***

「這裡是我的樂園」:https://www.facebook.com/ueiwei/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