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Kuo 專欄 / 《何者》:沉溺相反的現實

2017/01/16|
by Jack Kuo

電影片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成群穿著黑色西裝的社會新鮮人,他們正在等待面試,不斷盤算如何用簡短的一分鐘介紹自己,給出考官美好的印象。鏡頭刻意只顯出人們的局部,讓人無從窺見他們的全貌,導演三浦大輔企圖透過鏡頭語言拋出質問,對於一個人的認識,怎樣才算完整?那一分鐘的自我介紹真的可以代表我嗎?此也是電影主要講述的題旨。


電影劇情環繞在主角拓人(佐藤健飾)尋找自我的過程。拓人在大學時代熱衷於舞台劇的演出,並和好搭擋銀次一同編寫劇本,寫下拓人輝煌的人生扉頁。然而拓人在畢業後進入求職階段,失足於學生時代和社會的斷層,拓人不認為學生時代的舞台劇作品延伸到社會能夠當飯吃,傾向務實層面的他,卻找不到等同舞台劇創作的快樂,影片不時閃回拓人在大學的美好時光,對比他求職不斷遭拒的悲慘境遇,理想與現實之間應該如何抉擇,令他逐漸迷失自我,變成那個誰也不是的「何者」。


「何者」是迷失自己是誰的一種代稱,那造就人產生迷失的原因為何?或許自我內心的搖擺不定有關,往外一層推,日本職場生態不斷逼迫人用簡短的一分鐘展示自己,網路社群以字數上限禁錮人們的思維,社會在追求快速的同時,卻提供人一層又一層的規範和制約,於是人對自己或他者的認知慢慢變得破碎,不再完整。我們都在局限裡遺忘「我」到底長什麼樣子了,或許只有通過不斷地回想,細數自我經歷的每個輪廓和細節,「我」才可能變得完整。


關於人物隆良﹙岡田將生飾﹚和銀次兩人是否相似,為何拓人會認為隆良和銀次很像呢?電影透過拓人和學長﹙山田孝之飾﹚對於隆良和銀次兩人是否相像的問答,揭示網路時代的社會現象。各種網路社群軟體Facebooktwitterline等已經不可避免地和現實生活相融,人們藉由網路獲取資訊和溝通彼此,有時甚至虛擬世界占用現實更多比例。拓人即是生活在虛擬世界多過現實的例子,他沉溺在相反的現實裡。而我印象深刻在於劇中拓人對著銀次和隆良說出:「在腦海中的都是傑作,而你太沉溺其中了。」或許每個人都渴望在同溫層互相取暖,從中得到心靈慰藉,虛擬世界裡的互動形成現代人生存下去的某種動力。然這句話更暗指拓人才是那個最沉溺網路,最想表現自己有多麼獨特的那個人。也因此,拓人習於從網路資訊去認知他人,想像他人,故產生隆良和銀次極為相像的解讀。影片也由此番提問,讓人省思網路資訊真能映現一個人的全貌嗎?那種片面式、標籤式的認知,是否忽略了人的其他面相,並且易於導致對他人的誤讀。


電影《何者》改編自朝井遼小說,劇本延續朝井遼《聽說桐島退社了》眾多的角色設定,《聽說桐島退社了》以紛繁的角色群去看他們面對桐島消失一事的亂象,進而重新找尋自我定位,《何者》則藉由形象各異的角色,呈現他們應對日本職場的態度和作法,進而從日本職場生態找到自我的棲身之所。綜觀兩片都企圖從各式各樣的角色性格突顯他們面對同一件事件的各種反應,讓同一事件盡可能有多重的解讀。



此外,《聽說桐島退社了》從頭到尾行蹤成謎的桐島,在《何者》亦有相似的角色設定,主角拓人的大學好友銀次在片中曾未正式露面,銀次卻形成影響拓人的重要人物,令拓人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迷惘,而劇情最後拓人走出面試大樓將迎向何處,也不禁讓人聯想起《聽說桐島退社了》結尾宏樹面向棒球場的畫面,我想他們已經逐漸擺脫那看不見的人的影響,重新以自己展開思考和選擇。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