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無聲的餘韻!馬丁史柯西斯沈默的《沈默》電影美學

2017/02/22|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在訪問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這天下午,馬丁和藹的笑容與招呼完全消除了因為即將要與這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創作者談話而感到有些緊張的心情,先前被告知了馬丁的身體不是太舒服,很有可能無法回答太多問題,也在訪談開始後完全沒有了顧慮。不論是看電影或是做電影,馬丁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他知道什麼才是屬於他作品的元素,他知道這些元素所組成的藝術媒介又是屬於哪些觀眾。


談到《沈默》(Silence),馬丁史柯西斯終於將這個他腦海中發展了將近 25 年的作品完成,從 20 幾年前閱讀遠藤周作的原著小說時,馬丁就確定了要製作這部電影的心意,而也因為這些年的漫長等待,讓馬丁從自己的作品、生命經驗中,了解這部對他如此重要的作品《沈默》,應該要以什麼樣的方式與觀眾見面,而且他一點也不害怕電影只有辦法觸動想法較為成熟的觀眾。


「拍給成熟的觀眾看完全不成問題啊(笑)。你知道在我長大的年代,電影就是給大人看的藝術品,所以為什麼拍電影一定要顧慮是給什麼樣的觀眾看呢?為什麼一定要給大眾看呢?就讓那些心思、想法成熟的人進來看這部電影吧!」


馬丁口中的成熟,映照在《沈默》這部電影裡面,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聲音的設計。回顧馬丁過往的作品,在製作《蠻牛》(Raging Bull)的時候,馬丁在與音效剪接師法蘭克華納(Frank Warner)討論中,從本來大量的音效慢慢抽絲剝繭,找出了更能夠帶領觀眾進入角色心理狀態的聲音設計。


「開始製作之後我們加上了非常多音效,但我們總是討論著怎麼把這些一點一點抽離,讓電影進入沈默的境界,就像是當你的耳朵被刺激了太多次,進入一種麻痺的效果中。」


事實上,我們在他將香港經典作品《無間道》改編而成的好萊塢版本《神鬼無間》(The Departed)中,也看到類似的手法。在《無間道》中梁朝偉打電話到證物手機時,劉德華接起來的這個段落,運用了相當多的配樂輔助,但在《神鬼無間》的片段中,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與麥特戴蒙(Matt Damon)在電話兩頭的對峙卻是安靜的,沈默在其中所製造的戲劇效果反而讓充滿音效的片段看起來累贅。



從這個手法中,馬丁又衍生出了更上一層的作法,在極端大聲的聲音之後直接讓整個場景安靜,例如《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中喬佩西(Joe Pesci)飾演的湯米,經典的逼問「你覺得我到底哪裡好笑?」之後伴隨的就是一陣無對白的沈默。在《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中,耶穌在大街上被大家羞辱時,嘈雜的辱罵聲也漸漸變成安靜無聲的環境,以及在《蠻牛》中勞勃狄尼洛決定不再回擊的片刻,這些橋段都設定在電影裡面角色中準備進行某一個抉擇的時候,那樣的停頓強化了影像的張力,讓觀眾在視覺與聽覺雙管齊下的效果中更能隨著電影一起起伏。



在《沈默》這部作品裡面有大量的自白與畫外音,以安德魯加菲(Andrew Garfield)飾演的神父為主體發展的故事,伴隨著大量的自我對話(Intra-Conversation)、互相對話(Inter-Conversation)甚至是一對多的談話(Group Conversation),而這些對話的內容都在反覆論證馬丁試圖釐清的一個問題:「神為何沈默?」


或許配合著文本的名稱,馬丁史柯西斯在電影當中並沒有使用太多的音效與配樂,透過對話與對話中的沈默,創造了超越戲劇張力的留白,在每一段留白的間隔中,觀眾獲得了更多的時間思考、省視文本與自己生命經驗的共鳴。模糊了電影光影幻術與現實生活的界線,真正映照在觀眾心裡的不再僅僅關於信仰與宗教,而是馬丁史柯西斯對於生命無解問題所提出的議題發想,最後馬丁又以「沈默」作為電影的解答,讓每個觀眾自行感受「沈默」所所能產生的影響與餘韻。


註:此次訪談感謝 CATCHPLAY ON DEMAD 邀請與安排。


文獻參考:Every Frame A Painting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