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戰地琴人》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數位平台根本不算是電影的威脅

2017/06/05|新聞快訊
by seboxhong

文/ Sebox


儘管私底下的生活傳出相當多醜聞,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新片《真實故事改編》(Based On A True Story)還是在坎城影展首映,這位曾經以《戰地琴人》(The Pianist)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更拿過柏林影展銀熊獎、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威尼斯影展小金獅獎的優秀導演,對於坎城與 Netflix 此次鬧出的矛盾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認為數位串流平台的興起,對電影來說根本不算是一種威脅。


「關於電視影集的趨勢,以及大企業入侵影展的事件,已經超過了我能夠分析的可能性,我想未來才能夠告訴你會發生什麼事,不過我認為這對電影來說根本不算是一種威脅。人們會去電影院看電影,不是因為更好的音效、投影或是座位,他們去電影院的真正原因是,如此一來他們才能加入同樣在場內的觀眾,參與其中。」


的確,每個人進電影院看電影的動機都不同,羅曼波蘭斯基也點出了一個相當值得思考的議題,究竟多數人進到電影院,最希望感受到的是什麼樣的觀影經驗,而對於數位串流平台的議題,在訪談中羅曼波蘭斯基更以隨身聽與演唱會的關係作為比喻,最後更出奇地以喜劇電影《芭樂特》(Borat)的觀影經驗作為結論,


「我記得當隨身聽開始流行的時候,大家也說演唱會要消失了,但從那個時候開始,演唱會的人群甚至會多於 10 萬人。人們還是喜歡一起體驗這些壯觀的場面,這就是人們之所以會去電影院最主要的原因。自己看《芭樂特》跟在封閉的空間裡面與一群大笑的觀眾看《芭樂特》,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相信每個觀眾在電影院看電影都有一些自己的習慣,有些人喜歡展現自己對於電影的情緒,有些人希望電影院可以安靜地只有電影的聲音,當然也有些人一定要吃爆米花,不過當電影的情節令人發笑時,有人跟你一起笑似乎也會增加電影的可看性,本來沒有想笑的衝動,也會因為其他觀眾的情緒牽引,讓自己更投入在電影當中。然而,還是有很多時候觀眾是不希望被其他人的情緒影響的,或許羅曼波蘭斯基所敘述的狀況無法符合每個人的狀態,但對於電影究竟是不是一定要在電影院觀賞這個議題,確實也開啟了另一個值得省思的層面。你覺得呢?你到電影院的目的是因為想要跟一群人一起經歷特殊的觀影經驗嗎?又或是你單純喜歡更完整、高級的視聽設備呢?在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吧!(Playlist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