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為什麼《與神同行:最終審判》在產業與內容上完整了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

2018/08/14|專欄評論
by 孫志騰

《與神同行》在去年台灣上映之後創下超過台幣 5 億的驚人票房,甚至在全年度的排行上僅次於《玩命關頭8》(The Fate and the Furious),有這樣的成績必須結合電影本身到行銷團隊所產生出的議題熱度,缺一不可,然而認真回顧第一集的內容,諸多細節都可以有更好的處理,但在看完之後可以想像為什麼在當時造成了一股炫風,因為商業電影該有的元素幾乎都可在劇中看到,台灣觀眾最在意的「外表」,包括了演員顏值演技、特效畫面、場面浩大與否,《與神同行》都完美符合,就敘事方式來說也符合鋪成、高潮以及結局架構,該有的洋蔥橋段少不了,主角所探究的親情容易引起最大的觀眾共鳴,不過說實在的,一如南韓戲劇風格般有些太灑狗血,導致沒能真實觸動到內心,但續集《與神同行:最終審判》無論是在產業上以及內容上均完整了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要素。

這次有機會參與了《與神同行:最終審判》的演員聯訪,但在講講演員之前,我想要先聊聊這部電影,先講結論,我喜歡第二集更多;如果把這兩部電影合在一起看,基本上就是講述江林、解怨脈以及李德春三人之間的故事,但是在第一集裡面以車太鉉飾演的自鴻為中心,漸漸的鋪成三個人對彼此的情感牽絆,到了第二集一次爆發,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這兩部電影是同時間拍攝,所以導演可以用更多完整的概念去架構故事完整性,而從演員們的訪談上也可發掘,《與神同行》這個二部曲系列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在細節當中。

從角色出發,讓整個故事完整

飾演解怨脈的朱智勛表示,在拍攝之前就和導演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包括外表看起來要怎樣才有說服力?服裝上有怎樣設計?都必須做足功課,角色在畫面上才能從外表到談吐都能合而為一,此外對飾演可愛德春的金香起而言,兩部一起拍攝的電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同時必須橫跨不同的時代,角色的情感也非常不同,在不一樣的時間當中德春也隨著故事發展而成長,朱智勛也補充到電影裡面有許多過去的古代劇情,但也必須從現代的日常生活發展出來,對兩部加起來 5 個小時的電影來說,這樣的設定其實都是不容易的任務,尤其是第二集最後分成兩個支線、兩個時代交錯進行,若分配比例失調一不小心節奏就會亂掉,不過主要五個角色還是做好了自己份內的工作,在《與神同行:最終審判》才加入的馬東石表示,那一場三個人在屋頂的戲是他最喜歡的時刻,很溫暖、氣氛也好,身為觀眾最終你也會發現,這是一場以江林、解怨脈、德春為主軸的救贖之旅,無論他們的過去為何、現在為何甚至未來的結局為何,他們在人世間的遭遇多多少少都與每個人有所連結,我們都在生命裡有無法挽回的遺憾,後悔的事物,而我們要如何好好的面對、好好地原諒別人與自己,是最後這個故事想要跟大家說的議題。

河正宇飾演的江林貫穿整個故事(采昌提供)

 

從製作與宣傳中健全整個產業

除了內容外,《與神同行》系列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劇組非常用心的採集了商業電影成功的要素,大量的特效鏡頭維持著南韓電影後製的水準,雖然肉眼上可能還是與好萊塢有些差距,但至少不致於讓人出戲,故事靈魂人物、飾演江林的河正宇談到片中其實有許多需要綠幕的拍攝過程,當下也充滿不確定性,在沒有明確畫面下不太清楚這樣的演出是否準確,對於多數的亞洲電影來說,實景拍攝是基本,搭景的概念在近年才慢慢培養起來,至於綠幕的演出則是更為稀少,對於以商業為出發點的電影來說,投資在值得投資的項目上,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說,在預算、資源的分配上,整個劇組的決策者無論是導演或是監製都必須精準拿捏,《與神同行:最終審判》除了完整的銜接了第一集的故事與角色外,從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發現這是一部精密評估與計畫的商業鉅作,其中更包括了一系列的宣傳行程足以看到劇組在這部電影上的企圖心。

當然,《與神同行:最終審判》還是有它的缺點存在,整個宣傳行程也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不過從最終成品、演員對參與本片的想法、到宣傳,都讓我再次理解到電影就是一個商品,要怎樣讓多數的消費者滿意,在故事共鳴比例、特效視覺的感官體驗與最後行銷端的包裝執行上,都是每個環節都需平衡的複雜工作。

《與神同行:最終審判》這次宣傳行程豐富(采昌提供)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