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超人:鋼鐵英雄》與柏拉圖《理想國》的連結

2018/10/23|專欄評論
by 孫志騰

說來有趣,對我來說,對「超人」最精闢且簡單易懂的描繪之一,是來自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執導電影《追殺比爾2:愛的大逃殺》(Kill Bill: Vol. 2 )中比爾對碧翠絲的談話,比爾表示,布魯斯韋恩每天起來,他就是布魯斯韋恩,他穿上蝙蝠裝而成為蝙蝠俠,彼得帕克每天起床,他就是彼得帕克,他穿上蜘蛛人的裝扮而成為蜘蛛人,但是超人不是,他天身就是超人,她起床的時候是超人,而對他來說,他戴著粗框眼鏡、襯衫西裝褲成為的克拉克肯特,才是他的偽裝,是為了融入人們而出現的人格,這是超人,卡艾爾。


時間回到 2013 年,那時候 DC 電影宇宙剛剛起步,大家對於全新超人都有著嶄新的期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克拉克肯特、布魯斯韋恩、黛安娜普林斯卻有著越來越不一樣的命運,不過不可否認導演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利用了很多細節去建構《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立面的卡艾爾到克拉克肯特,而其中一個有些明顯但多數被忽略的細節,卻可以高明傳遞查克講要表達的卡艾爾與地球人的立場。

電影利用非線性的方式建構克拉克的成長過程,其中青年時期的克拉克在被霸凌的時候,他手上正拿著柏拉圖的經典著作《理想國》,如果你有時間重新回味查克在形塑他眼中的克拉克肯特就會知道與這本著作有密切的關聯,大致上也許可以從兩者之間連結

1. 適才適所的理想分工

氪星的生育計畫是透過人工而成,每個人一出生要做什麼事、變成什麼人已經被星球文化決定好了,目的當然是希望能夠讓每一個肉體都能最正確的符合他們的能力,這是柏拉圖理想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最終樣貌,也與禮記禮運大同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思維雷同,不過也是因為喬卡爾看到了其荒謬之處而自然生下了卡艾爾,與人類或是柏拉圖追求的烏托邦不同,喬卡爾透過卡艾爾代表著一種打破這道虛偽的完美,灌輸了自由的意志於其中,對於喬艾爾來說,這個孩子無法和即將毀滅的氪星共存,而他們也無法和他同行,對於卡艾爾而言,他是氪星的異類,相對的對於地球來說,他也是貨真價實的外星人,因此,卡艾爾在得知自己身世之後的處境讓這個角色連接到理想國的另一重點「洞穴比喻」。

2. 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是柏拉圖在《理想國》對話集第七卷的開篇,解釋了一個洞穴當中被關著囚犯,終其一生不知道洞穴出口、無法看見其他囚犯只能交談,眼前只有一個火炬下的光影,如果有人脫困從洞穴出來,耀眼的陽光是否會蒙蔽他對於真相的看法?而若他瞭解了洞穴之外的世界,回到洞穴想要解放所有人,他是否反倒會被困在洞穴的囚犯殺死?這個結局可能是強納森肯特、也就是卡艾爾的養父最害怕的,所以這本《理想國》很可能就是他叫克拉克看的,克拉克基本上就像是被強行帶離洞穴的人,他從氪星母艦上穿上自己家族的衣服沐浴在陽光之下的過程就猶如人離開洞穴瞭解到陰影的真相、夜空以及造就光影的炙熱太陽,他超越地球人類的細胞活躍度,讓他能夠擁有超能力,但他堅毅的精神力,則是強納森肯特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來的,因為洞喻最後說了,如果有人試圖解放洞穴當中的囚犯,把他們帶到地上,他們會殺了他,如果可能的話。

闡述這個比喻的蘇格拉底曾說,誰如果回到洞穴中,就如同從上帝的關注角度,被遣返回人類的苦難生涯,我們在《超人:鋼鐵英雄》或是《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看到地球人對於未知(超人)的恐懼,查克史奈德向來是一個喜愛用神學宗教符號灌輸在自己電影當中的作者,縱然我們都知道無論從漫畫、影集或是電影解思,超人均有明顯的上帝/耶穌形象,但從這本小小的一幕,其實可以延伸思考這個角色的上帝形象,是被逆轉形塑的。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