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哪裡王牌?《王牌冤家》當年中文命名的背後故事

2019/04/16|專題報導
by hsphere

身為台灣的電影發行商,「片名」的選擇一直都是最頭痛的一件事,要翻的符合原意又要貼切故事已經不容易,又要讓觀眾「看起來」是一部「強片」也是過去命名的重要思維,因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大量的「捍衛」、「絕地」、「玩命」、「終極」、「追殺」、「追緝」....等菜市場關鍵字,也會有因應卡司而生的片名系列,如最為人知的就是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主演的電影一定要有「魔鬼」二字,此外金凱瑞(Jim Carrey)則是從《王牌威龍》(Ace Ventura: Pet Detective)開始扛起了「王牌」招牌,包括了《王牌特派員》、《王牌大騙子》、《王牌天神》以及本篇的主角《王牌冤家》。

《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由金凱瑞、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主演,其他演員還包括了「魔戒系列」的伊利亞伍德(Elijah Wood)、馬克盧法洛(Mark Ruffalo)以及克莉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法國導演米歇龔瑞(Michel Gondry)執導,鬼才編劇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撰寫劇本,是台灣影迷心中的愛情經典,但也正因如此,對於片名這件事算是非常「執著」,事過多年依舊時不時要拿出來批評一下。

其中,最主要原因當然是這部作品的原始片名「無瑕的心靈散發永恆的陽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出自英國詩人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在其著作《Eloisa to Abelard》中一段相當美麗的詩句: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

這首詩在描述十二世紀法國哲學家皮埃爾阿伯拉爾(Peter Abelard)與他相差 18 歲的學生哀綠綺思(Heloise)的愛情故事,兩人因為道德譴責在秘婚且生下一子後從此分隔,後來才透過書信再次接起彼此的愛情橋樑,波普透過這段詩句重繪了這段淒美感情關係,也呼應了《王牌冤家》因為消除記憶而淬煉出純粹的心靈與感受。

當然我們把時間拉回 15 年前的台灣社會,當時文藝青年、藝術電影、文學活動...等經濟結構尚未成熟,在決定片名的時候基本上純粹就是往「商業電影」靠攏,加上片中的卡司盡是演過《王牌威龍》、《鐵達尼號》、《蜘蛛人》以及《魔戒》這類的大型電影,讓當年購入本片的騰達國際娛樂以為如獲至寶,現任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回憶起當年在騰達的這段往事時表示:「結果大家看完電影之後都傻掉了!」

「但沒辦法,電影還是要賣,因此在命名大會上大家開始各丟點子」王師繼續補充:「除了王牌之外,也因為有伊利亞伍德『佛羅多』這塊招牌,出現了各種混合片名,如《王牌再臨》、《王牌再現》…等等」現任樂到家國際娛樂總監莊啟祥回憶當年命名的過程:「當時主管黃煒中定調片名一定要有王牌,所以我就提出了《不是王牌不冤家》這個片名。」

而這個片名也被採用了!是的,在《王牌冤家》之前的片名其實是《不是王牌不冤家》,而騰達拿了這個片名給合作夥伴群體娛樂去戲院排片,卻被戲院方的人嫌太長了,「當時戲院那邊的人就說,幹嘛這麼長,就叫《王牌冤家》就好了!」王師補充說到,也就這樣,被後世觀眾嫌到體無完膚的《王牌冤家》正式誕生。

其實電影片名的翻譯的的確確是一門難解學問,對於片商來說要顧及商業與原意的、同時有時候又會受到國外的限制,其實真的很兩難,當然不可否認的近年來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片名,無論是動作、恐怖、藝術、劇情,都是簡簡單單的直譯,如《大法官》(The Judge)、《會計師》(The Accountant)、《羅根》(Logan)、《淑女鳥》(Lady Bird)、《老人與槍》(The Old Man & the Gun)、《我們》(Us)....所以下次我們在覺得哪個片名瞎透了之前,也許也來想想怎樣的片名最能符合命名天平的平衡吧!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