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茱莉蝶兒與伊森霍克分享「愛在」三部曲的創作過程

2019/11/12|新聞快訊
by JeanLin

美國導演李察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在 1995 年以《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該片主要以一對陌生男女在火車上的邂逅為主軸,在獲得許多正面評價後,又陸續在 2004 年、2013 年帶來《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兩部續集,用了 18 年的時間講述傑西與席琳面對感情在經歷年紀的增長、生活的考驗、時間的沖刷後種種不同的想法,被不少觀眾認為是最棒的愛情電影三部曲之一。

而在「愛在」三部曲當中飾演男女主角的伊森霍克(Ethan Hawke)與茱莉蝶兒(Julie Delpy)實際上也親自參與了故事的發想與劇本的編寫,而兩位日前也接受了英國衛報的訪問,談到了他們在這三部曲電影的創作過程。

茱莉蝶兒透露,《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原始劇本其實並沒有感情的元素,即使該片是取材自李察林克萊特本身曾有過的類似經驗,「是一個很棒的藍圖,但是是更加需要動腦且充斥對話的。而他相當熱衷於捕捉真實的一面,所以他希望兩個主演在電影當中也是作家,所以他在面試時也聽了一些我們想要說的話。我討論的一些東西最後也有出現在電影裡,關於人與人之間所存在的上帝。」

此外茱莉蝶兒也表示,她與伊森霍克在《愛在黎明破曉時》雖然沒有名列編劇,但整個製作過程他們完全與李察林克萊特一起合作,每一場戲的想法都需要有三人的共識才會進行,之後在《愛在日落巴黎時》、《愛在午夜希臘時》也是如此。不過茱莉蝶兒也透露,要記住這麼多的台詞是種折磨,而在《愛在日落巴黎時》時更慘,因為還加上要配合真實的時序環境來拍攝較長的鏡頭。而對於這部系列電影,茱莉蝶兒認為這些電影與所有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對話,有許多年輕的觀眾也很喜歡《愛在黎明破曉時》,因為他們從傑西與席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你會看到我跟伊森霍克隨著電影的發展而慢慢變老,這些電影真的是關於時間的研究。」

而伊森霍克透露,他與茱莉蝶兒曾以傑西及席琳的角色客串了李察林克萊特在 2001 年帶來的動畫長片《夢醒人生》(Waking Life),當時他們就已經開始想像要如何再來合作一部電影。不久後,李察林克萊特參加了伊森霍克的簽書會,於是就有了一個念頭一閃而過:如果傑西寫了一本關於席琳的書,然後她卻出現在簽書會上會怎麼樣呢?

「那個夏天在巴黎拍攝《愛在日落巴黎時》並與李察林克萊特、茱莉蝶兒再次保持聯繫對我來說是非常具有治療作用的,因為當時我正在經歷離婚的艱難過程。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創作肯定會帶有一點自傳性的呈現,並且討論其中的價值為何,但你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答案,不過藉由提出某些特定的問題是一種健康的治癒過程,我希望電影也能夠回答我提出的這些問題。」

此外伊森霍克也表示,《愛在午夜希臘時》是最難拍的一部,因為前兩部都是關於浪漫感情的投射,因此他覺得拍一部基於日常生活來呈現愛的本質與現實的電影是很重要的。而電影的故事架構也極具挑戰性,因為他們想要有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的風格,像《婚姻場景》(Scenes from a Marriage)那樣,從相愛的場景開始,但最終有可能走向分手。

「要寫出夫妻一連串爭吵的高潮戲是我做過最困難的事之一,30 頁的腳本,不乏味,在單一空間內,是相當棘手的。但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愛在黎明破曉時》的開頭就是有一對 40 多歲的夫妻在火車上吵架,而我們在拍攝《愛在午夜希臘時》時也意識到,哇,我們真的成了那對夫妻。」

最後伊森霍克表示,這三部曲對他來說有一些東西已經完結了,但也不是說他們就不會再次詮釋傑西與席琳,因為他們有時候也會思考其可能性,但如果真的要拍第四部電影就勢必要打破一些循環的節奏,或許可以討論死亡,但能有這三部曲電影已經是他這一生的福氣。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