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曼德斯和羅傑狄金斯如何打造《1917》嘆為觀止的一鏡到底?

2020/02/05|專題報導
by hsphere

由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執導的《1917》無疑已經成為本屆奧斯卡獎季的領先者,在沒有參加任何影展的情況下,幾乎以拉尾盤的姿態成為目前聲勢最好的作品,除了率先拿下製作工會、導演工會以及 BAFTA 多數獎項外,其奧斯卡喜歡的戰爭題材也讓《1917》吃香不少,但本片精緻的技術展現,反映了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極致,同時傳達戰爭背後的殘酷與希望,是《1917》被大家喜愛與推崇的重要原因;而和山姆曼德斯多次合作的攝影指導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在本片扮演重要角色,兩人共同創造了一個美侖美奐的一鏡到底概念,而為了達成這個創舉,他們克服了什麼困難?一起來看看。

影史上第一個全片一鏡到底一般認為是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於 1948 年執導的《奪魂索》(Rope),近期則是 2014 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Birdman),當然也有「真的一鏡到底」拍完全片的電影,2015 年的《維多莉亞》就不停機拍完全片,不過多數還是透過攝影機的借位以及剪接技巧,讓視覺上成為一鏡到底;《1917》第一個觀眾肉眼可見的剪接點,可能落在兩位主角走在壕溝裡橫向走來一群士兵,另外從壕溝走向室內地堡,也可以利用光源的轉換當作轉場,而要在如此巨大的戰爭場景使用一鏡到底,事前的準備是非常精細且繁瑣的。

首先,在主要場景中,劇組必須先打造模型去模擬演員、攝影機與主要工作人員的行走路線與位置配置,才能在實際拍攝時順利執行,不過弔詭的是,他們也無法先打造場景,因為根據山姆曼德斯表示,在排演算出演員實際所需要多長的行走距離之前,他們無法建造場景的規模,因此《1917》先在倫敦附近的謝普頓展開排練,工作人員把相關的數據運用在場景打造上,才能實景拍攝,而光演員的排練就花費了 4 個月的時間。

另外,因應片中大量的戰壕鏡頭,劇組總共挖出了長達 1.5 公里(5200英呎)長度的戰壕,同時這個長度必須相當精準,才能與演員的表演與行走距離密合,例如某一顆鏡頭要拍攝8分鐘,那戰壕的長度就必須要完全符合這8分鐘走完的長度,同時戰壕的寬度也必須符合攝影機的大小,在電影一開始兩位士兵經過的無人之地,在鐵網之外,也必須刻意開一個洞讓攝影機通過,或是當一些跟拍鏡頭推出窗外,也必須特別挖一個缺口以利攝影機無礙的移動。

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在 2006 年《人類之子》的一顆長鏡頭中,打造了一個全新的 360 度攝影機雲台,方便車上攝影,而在《1917》中,為了因應大量不同方式的攝影機操作,攝影指導羅傑說服了阿萊集團(ARRI),出動了三台全新的 ALEXA 攝影機原型,這三台機器體積較小、重量輕便,以利攜帶,「我並不是一個很仰賴科技的人,但難免還是需要科技的輔助,然而像這種電影出現後,這類的科技發展就非常重要了」羅傑談到。

「光源」也是一鏡到點電影的巨大挑戰,因為《1917》主要是發生在 24 小時內的一個故事,因此光線是必須要維持統一的,「我總是看著我手機裡面天氣的APP,去觀察天氣的變化」羅傑表示,甚至如果太陽太大,整個劇組也必須停機,等待正常的雲量才能繼續拍攝,另一方面,也因為攝影機運動的限制,無法在戰壕裡面放上燈光設備以免穿幫,本片多數的時間也都是透過自然光打光。

攝影機的運動絕對是這部片足以成為經典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 CNN 的訪談報導,1917 除了使用了輕便的攝影機外,也使用了業界頗具盛名的穩定器雲台「Stabileye」,它解決了如在戰壕窄小空間的問題,讓攝影操作師能輕易的奔跑並且穩定的往後拍攝,搭配不同的機械手臂以及鋼絲設備,讓攝影構圖能夠更加多元;另外讓人屏氣凝神的黎明逃亡戲,劇組也為了能夠精準的呈現照明彈彈道所影響的光影變化,一樣先透過模型模擬,現場複製,同時他們也搭建了一個約 15 公尺高的巨型燈架,當作整個小鎮廢墟的火光,讓羅傑能夠在這邊盡情揮灑他對於背光構圖的痴愛。

最後值得一提的,絕對就是最終的狂奔戲,由於這涉及大量的現場演員以及爆破場面,根據羅傑狄金斯的說法,他們只有四次的額度,這場戲由主角的中景特寫開始,他爬出壕溝,瘋狂奔跑躲過砲擊,同時也要避開自己同袍的進攻,也因為攝影機移動距離相當遠,從近到遠,實際上的特寫,是由機械手臂拍攝,爬出壕溝之後,再由兩位穿著戲服的工作人員把攝影機移動到卡車上,再開始捕捉主角的奔跑,而不小心相撞,也並不是安排在劇本當中的巧妙意外。


參考資料

How '1917' Was Filmed To Look Like One Shot
A level of anxiety I don't want to go through again': Making one-shot masterpiece '1917
Stabileey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