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術設計以及攝影風格解析威斯安德森打造的《法蘭西特派週報》

2021/12/09|專題報導
by hsphere

威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近年透過他的導演作品,向世人展現了一個獨特、甚至是超越電影範疇的美學風格,然而,這些賞心悅目的畫面之外,是相對科學且精密的設計,同時也對與他配合的美術設計與攝影指導來說,是一系列艱難的挑戰。

這兩位優秀的創作者包括了美術亞當斯托克豪森(Adam Stockhausen)以及攝影指導勞勃約曼(Robert Yeoman),他們一共合作了多部威斯安德森知名作品,包括《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大吉嶺有限公司》(The Darjeeling Limited)、《月昇冒險王國》(Moonrise Kingdom)以及拿下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斯托克豪森表示,威斯安德森所有的電影都是從動畫開始的:「動畫思維其實是透過動畫的視野檢視一部電影每一顆鏡頭與架構非常好的方式。我們在《犬之島》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但這次不同」,《法蘭西特派週報》是一部真人電影,縱然我們可以在其畫面中感受到濃濃的動畫氛圍,不過在製作過程中,除了外景實景拍攝、架設場景拍攝,依舊有微型場景的設計。「動畫無疑可以提供你一個明確的藍圖,但這部片有太多的主題、故事、場景,我不太清楚但這次大概有 125 個場景,包括了微型場景在內,遠遠超過了《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有了美術設計的基底,再來就是攝影了。另一位威斯安德森長時間合作的優秀影人、攝影指導勞勃約曼登場。「我會透過工作人員當我的燈替(燈光替身),去解決那個場景的燈光問題,我們是需要窗戶的照明還是頂光?這個場景的氣氛會是什麼?當演員實際到達時,這些準備可以使拍攝更有效率。」

而透過動畫藍圖,斯托克豪森可以更明確的知道該如何設計佈景,「我會思考這是什麼樣的空間?當你說這是監獄的社交室時,它代表的是什麼?在《法蘭西特派週報》中的監獄我們大概就是從 10,000 張照片中開始縮減。」

很顯然的,《法蘭西特派週報》比起過去任何一部他們合作的電影都還要來得複雜,這部喜劇作品靈感來自導演威斯安德森對於紐約客這本雜誌的熱愛,故事描述了一名駐法的美國記者開始創作自己出版品的故事。「這部電影被分解成不同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擁有自己的視覺風格,因此設計的任務相當吃重。」斯托克豪森說,這部片甚至有一個動畫版本的分鏡,「通常來說,你會打造一個場景,同時一直讓劇情回到那裡,我們的做法是,我們給觀眾一個場景,20 分鐘之後這裡的故事就結束了,而我們永遠不會再回到那邊。」電影當中不同的章節發生在一個位於法國的虛構小鎮安諾斯柏雷(Ennui-sur-Blasé),因此找到這個城市是相當重要的任務。

色調上,本片參考《紅氣球》(The Red Balloon),這是一部 1956 年在巴黎梅尼蒙當街區拍攝的法國奇幻短片,「我們的想法是找到一個類似巴黎的區域,但不是現在的巴黎,而是記憶裡的巴黎,賈克大地眼中的巴黎。」斯托克豪森想要打造一個狹窄、擁有多階梯、猶如一座迷宮般的的巴黎版本,最終他們在法國西南部的一座名為昂古萊姆(Angoulême)的城市最為他們的拍攝地點。

攝影方面,不意外的《法蘭西特派週報》是用 35 釐米膠卷拍攝,勞勃約曼認為膠卷更適合這部片充滿手工質感的美學另外有一些場景透過黑白、彩色的交錯,作為敘事的手段;例如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的那對藍眼睛的驚鴻一撇,就是在黑白場景下突如其來的跳色。「這是一個美麗同時帶有骯髒感的城市,建築上總有一些讓人感到模糊不清的感覺,然後,這些鮮豔的顏色突然出現,如同《紅氣球》裡面的紅氣球一樣,因此你在這個城市裡面可以看到明亮黃色的咖非聽,以及如果凍鮮豔的汽車。」

攝影機的運動是威斯安德森最為人喜愛的重要創作印記,當然在歎為觀止的「置中鏡頭」外,攝影指導勞勃約曼需要克服許多困難。雖然劇組會事先建構實拍場景的微型版本,不過轉換成真實場景、實際演員時,那又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使用平面的錯覺透視(forced perspective)意味著你不知道立體化時你的鏡頭會在哪邊,或者這些靜止的人物距離關係在哪,基本上,你會不知道如何找到你的消失點(vanish Point)」同樣的,劇組先製作了相關模型,輔助最終拍攝時所有的人事物與背景、攝影機的正確位置,「這真的是一個 3D 雕塑工程,你該如何確實的擺放演員以及道具。」

如同《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勞勃約曼用了 1.37:1 的比例呈現 1930 年代,2.39:1 呈現 1960 年代,以及 1.85:1 呈現 1985 年代至今, 這次《法蘭西特派週報》也運用了不同的銀幕比例作為敘事的工具,「我們喜歡這種銀幕比例的組合帶給我們不同的可能性,有時候我們會用更寬的比例來強調,就如同我們在顏色上做的改變一樣。」勞勃表示。顯然的,在《法蘭西特派週報》中的銀幕比例變化,不單單只是作為時序上的分隔,在結合顏色的運用下,更是一種結合角色與當下故事的技法。

身為威斯安德森全新作品,《法蘭西特派週報》依舊在美術與攝影上維持了他一貫的品味與美學,甚至在場景設計的數量、攝影構圖的複雜度與銀幕比例的玩法,都更加精進,融合他自己對於媒體雜誌的喜愛與情懷,再次繳出了一張「美麗的」成績單;毋庸置疑的,這樣的細節與銀幕比例變化,絕對是在戲院才能完整體驗,《法蘭西特派週報》就是戲院永遠需要的重要存在。


參考資料:IBC.ORG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