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寫實取景到奇幻華麗 諾蘭御用的美術指導奈森克勞利如何打造《旺卡》的甜點世界?

2023/12/10|專題報導
by hsphere

1964 年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曾於兩度被改編成電影作品,其中 1971 年金懷爾德(Gene Wilder)主演的版本《歡樂糖果屋》(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前傳作品《旺卡》(Wonka)已於 12 月 8 日在全球上映,本片集結了提摩西夏勒梅(Timothee Chalamet)演出年輕版本的威力旺卡,以及「柏林頓熊系列」導演保羅金(Paul King)擔任導演,在上週上映之後也直接登上了 LINE TODAY 本週電影聲量榜第一位!


LINE TODAY 電影聲量榜,投下你喜愛的電影作品:https://lin.ee/cVZnzAA/hs2312


此外,本片的美術指導更是交由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長期合作夥伴奈森克勞利(Nathan Crowley)擔綱,兩人合作過多部經典,包括了《頂尖對決》(Prestige)、《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天能》(TENET)...等,而他是如何以獨特的美感眼光,打造了一個寫實與奇幻兼容的巧克力糖果世界?

LINE TODAY 《旺卡》完整頁面,資訊一把抓:https://today.line.me/tw/v2/movie/Ggy8pDy/2


提摩西夏勒梅這次在《旺卡》又唱又跳再展魅力。


混合倫敦、巴黎與義大利!熟悉但又新穎的市容

奈森克勞利在接受 Film Stories 專訪時透露,他在建構一部電影的美術世界前,會先決定大方向再進而思考小細節,「我喜歡先從一個大方向建立世界,接著再來處理各種細節,幸運的是,這次我有場景陳設施李桑德斯(Lee Sandales)以及道具專家傑米威金森(Jamie Wilkinson),讓我可以從建築面、電影面以及音樂性上思考《旺卡》會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奈森說。

因此,他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找到這個電影故事的舞台,而《旺卡》發生的城市明顯存在著諸多歐洲大城市的影子,包括了倫敦的商業、巴黎的時尚與甜點大街,以及一些義大利羅馬的街道市容,對奈森與導演保羅而言,要如何拿捏童話的感覺與寫實的風格,是他們首要必須克服的平衡,「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真正的城鎮廣場,並且與羅爾德達爾的童書世界有細微的平衡,如果你是看著他的書長大的,那這個地方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童年幻想。」


在《旺卡》中可以看到許多歐洲大城市的影子


不過,奈森又不想把電影的美術打造成過於童話或是幻想的風格,「這是一個用怪誕詼諧風格創造的世界,而不是單純的幻想,這是一個巧妙的平衡,我們希望擷取這些作品當中的浪漫元素。」奈森說,因此他們雖然鎖定了歐洲,但最終決定以融合建築打造一個「最好的歐洲」,並且作為《旺卡》的故事舞台。

「融合一點點倫敦、一點點巴黎、一點點比利時以及一點點義大利是一種樂趣。」奈森說,「但這樣的話難度也是加倍的,首現我們必須確保建築風格彼此不會產生衝突,然後忠於羅爾德達爾的旺卡世界觀,創造出威利旺卡進入之後而產生的那種異想天開的奇幻世界。」


「夢想」是《旺卡》很重要的一個命題。

拍攝前的視覺化建立

要建構出華麗、有趣且具有童話風格的世界,一開始也是必須從簡單的草圖與模型開始,對奈森來說,他習慣先把他腦中的想法畫出來,或是建構成 3D 模型甚至3D 列印,讓他能夠更清楚了解自己在美術上的整體方向;也因此,他反而相當推崇人工智慧在這個階段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人工智慧很棒,一旦你有了一些想法,一個概念,你就可以對此進行實驗,另外,人工智慧就像是一台時光機器,因為你可以用它快速地跳過所以有糟糕的想法,它就像是一個瘋狂的拼貼畫,僅透過一個想法、一個參考、一個模型,非常順暢。」

可惜的是,奈森在製作《旺卡》這個案子時,人工智慧尚未普及,但他的視覺化建立,更像是一種沒有在劇本中的情感連結,透過一個場景的建立,觀眾可以對此感受到角色的背景與設定,「這些都是小事的堆積,例如巧克力店的風格是基於威利的童年,或是他對於店裡花園的迷人想像,在於他在一個有柳樹的河邊長大,這也是店裡巧克力樹的來源,所以這些都是他童年的回憶,也是你想要透過這個花園試著讓觀眾與威利童年連結起來的手法。」

像《旺卡》這樣的電影,美術設計固然重要,但從發想到實際執行,更難得的是從細節中為故事服務,而不單單只是一個背景工具,一個簡單的巧克力樹好似華麗,不過背後卻擁有劇本不可或缺的潤滑作用,這也是好的美術指導與導演產生優秀化學反應的表徵。


這棵柳樹在故事上其實對威利旺卡相當重要。


實拍的魅力與場景轉換的節奏

作為克里斯多福諾蘭長期的美術指導,參與過《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星際效應》(Interstellar)《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奈森相當了解實景拍攝的魅力;而對於電影來說,採用實拍不僅僅是「不用綠幕」,更多的是以攝影機的構圖與運動,產生視覺魔力,以及場景轉換之前的節奏掌握,都是讓觀眾能夠順暢進入劇情的重要關鍵。

首先,奈森選擇了英國海濱城鎮萊姆里傑斯(Lyme Regis)作為實拍城市,也是《旺卡》電影當中重要的開場印記,有這個「大門」才連結到了後續充滿歐洲重要城市的街景,另外,場景轉換也成為美術場景魔法的重要環節,「我經常使用一個拱門讓場景作轉換,如果你觀察電影中的城鎮廣場,你總是會從一個拱門離開,但我們的想法是希望觀眾不要注意到這點,因為你不想突然從巴斯來到了牛津。」奈森解釋,「這些拱門的存在是希望你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被轉移到下一個場景,讓我們在擴張世界的時候,能夠讓觀眾有一個喘息的時刻,你會希望讓他們喘口氣,再把他們移動到下一個地方,因此對於場景設計來說,這是有個節奏的,前提是如果它合理的話。」


《旺卡》充滿迷人的奇幻情節


另外,《旺卡》當中出現了相當迷人的巧克力盒,他像是威利旺卡的小小基地,也是巧克力工廠的原型,它被打開的模式也像是童書一般具有層次,而如同《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不用特效打造原爆場面的方法一樣,《旺卡》也用了不少電影的傳統技法強制透視(forced perspective)來呈現那些歎為觀止的美術,「《旺卡》中有很多強制透視法,你記得當時他們掉到下水道嗎?那裡就是用強制透視拍出來的。那裡只有 10 英尺長,加上那顆鏡頭是單一攝影機,因此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還有,所有拱門的背景都是手工畫出來的,然後穿過我所謂的終極拱門,也就是拱廊商店大街,實際上也是繪畫透視圖,我們利用拱門作為景框,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前景,背景就會有生命,當然一樣,如果它合理的話。」

作為一個電影前傳,《旺卡》有著紮實的故事脈絡,補足了威利旺卡有些古怪、孤單但是內心溫暖且善解人意的人物設定,而作為一個童書,美術設計不單只是堆疊華麗與幻想,更多的是帶點寫實的城市街道,與手工感的道具製作,讓整部片的風格如同旺卡一樣,有著飽滿想像力的手作感,更有趣的是,透過奈森的訪談,他的美感不單只是作為背景,更成為了敘事工具與角色建立的重要媒介,看到了他經驗豐富的視角,以及身為美術指導在電影製作中不一樣的分工與重要位置。


休葛蘭在《旺卡》飾演歐帕倫普人。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