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如何結合諾蘭與昆丁的攝影技術開創全新的電影美學?

2025/04/23|專題報導
by hsphere

如果你已經看過 4 月 17 日上映的話題新作、由萊恩庫格勒(Ryan Coogler)執導的綜合類型恐怖片《罪人》(Sinners),那你有可能會注意到在片尾名單中的特別感謝出現了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與他的太太艾瑪湯瑪斯(Emma Thomas),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本片使用了 IMAX 攝影機與 Ultra Panavision 70 攝影機,透過 65mm 底片的特殊性,首次在大銀幕共同呈現了兩種格式的壯闊與細緻,而攝影執導奧特姆杜洛阿卡波(Autumn Durald Arkapaw)也親自扛上了重達 100 磅(約 45 公斤)的攝影機,透過這一天一夜的奇幻故事,與萊恩庫格勒呈現出獨特的影像美學。

IMAX 與 Ultra Panavision 70 的拍攝差異與目的

首先,我們需要先稍微解釋一下 IMAX 攝影機與 Ultra Panavision 70 的差異;這次在《罪人》當中,兩台攝影機都是使用 65mm 尺寸的底片,不過差異在於 IMAX 是將底片 90 度翻轉,成為 15 孔的水平成像,而 Ultra Panavision 70 則是垂直的 5 孔成像,而就畫面面積而言,IMAX 擁有絕佳的 70mm x 48.5mm,解析度可達 18K,因此可以給予觀眾更真實與沈浸式的體驗,Ultra Panavision 70 則是擁有著名的是 2.76:1 極寬廣的銀幕比例,捕捉了《罪人》中密西西比壯闊的景色與那個年代黑人在棉花田勞動的情況。

對於多數的觀眾而言,IMAX 最知名的商用電影案例可能是 2008 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這也是萊恩庫格勒首次在電影院看到 IMAX 攝影機拍攝的電影畫面,「 IMAX 的影像清晰度和深度是無與倫比的。對我而言,使用 IMAX 70mm 膠片拍攝,讓銀幕彷彿消失,觀眾彷彿戴上了 3D 眼鏡般沉浸其中。」對 IMAX 有著絕佳忠誠度的諾蘭表示。


萊恩庫格勒解說 IMAX 與 Ultra Panavision 70 成像比例的差異。


而隨著越來越多人運用了 IMAX 攝影機在電影創作中,IMAX 公司也針對不同的拍攝需求發明了更多適合攜帶、或是架設在狹小空間內的各式體積攝影機,至今,IMAX 已經可以運用截然不同的拍攝環境,以達到最好的捕捉效果。

至於 Ultra Panavision 70 則像是一個被封印 50 年的珍貴古董,它最初於 1950 至 1960 年代間使用,著名作品如《賓漢》(Ben-Hur)就是使用該攝影機捕捉精彩絕倫的戰爭場面,然而,由於設備稀有且維護困難,該格式在1966年後逐漸被淘汰。

一直到 2015 年,才由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tino)於《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中找回了 Ultra Panavision 70,他認為這種格式不僅適合拍攝壯闊的風景,也能在室內場景中提供更親密、鮮明和生動的畫面。「當你在室內使用 70mm 拍攝時,它更具親密感,更鮮明和生動。它不僅僅是用來拍攝風景的,它也適合拍攝偉大的戲劇。」昆丁指出。


用同樣的底片,但 IMAX 與 Ultra Panavision 70 呈現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

IMAX 與 Ultra Panavision 70 的放映差異與目的

IMAX 透過原生高畫幅的放映品質,在過去數十年間征服了許多觀眾與電影創作者,可以將最浩瀚的畫面放映到電影院之中,在《罪人》中一場精彩的長鏡頭就以 IMAX 成像呈現,豐富的表達了音樂史如何以一場演奏齊聚;然而 Ultra Panavision 70 則有著更複雜的放映規則。

Ultra Panavision 70 的拍攝核心技術一部分是圍繞著變形鏡頭(Anamorphic Lens)而生,這項技術讓它能夠在 70mm(實際拍攝為 65mm)底片上達成前所未有的超寬畫幅;而什麼是變形鏡頭?它又有什麼樣的效果?萊恩庫格勒基於什麼樣的原因做出這個拍攝選擇?

變形鏡頭與一般的球形鏡頭的差異在於,鏡頭前段的光學元件會以「橢圓形」構成,讓捕捉成像會先以「壓縮」的形式呈現,最後再「解壓縮」(Unsqueezed),以正常的比例呈現在大銀幕上;因此透過變形鏡頭除了能夠提供更寬廣的畫面比例(2.76:1)之外,透過橢圓形的壓縮成像與解壓縮放映過程,降低畫面的銳利度、較高的扭曲散景,以及所謂的「邊際衰退」(Falloff),來達到畫面敘事的需求,這樣的畫面效果會讓電影有種夢境與懷舊的氛圍。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就是使用變形鏡頭(Anamorphic Lens),營造出獨樹一格的散景。


實際執行

「萊恩之所以選擇 Ultra Panavision,是因為他對密西西比河的平坦地平線非常感興趣,並且能夠看到這種景象,」奧特姆杜洛阿卡波說到,「人們會走多遠的距離碰面、棉花田裡的工人、天空的重量與地面的質感。」

劇組先用 IMAX 攝影機拍攝了測試鏡頭,效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我看不出有任何其他形式可以講述這個故事。」她繼續說到,「萊恩與諾蘭的共同朋友,以及我和他的攝影師赫塔范赫塔瑪聊過,他非常鼓勵大家採用 IMAX 技術,並全力發揮它的優勢,不要覺得它有什麼束縛。」

「恐怖元素也很重要。」奧特姆談到這部片的影像氛圍,「《突變第三型》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也是用變形鏡頭拍攝的,這部片充滿了張力、狹窄的空間、黑暗和情緒。所以,對我來說,這就像試圖在底片中建立這種對比。」


萊恩庫格勒這次大膽使用了 IMAX 底片攝影機拍攝《罪人》


在準備期間,萊恩向奧特姆分享了由本片的美術指導漢娜比奇勒(Hannah Beachler)提供的一些農業安全管理局的照片,「這些照片大約拍攝於 1935 年左右,是使用柯達彩色正片(Kodachrome slide film)拍攝的,畫面有著非常美麗的色彩飽和度與層次感,黑色和陰影也有深度。所以這些影像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靈感來源與參考,幫助我們確保所有膚色都有那種層次感,而且看起來很漂亮。」奧特姆分享說到。

柯達這次提供了 65mm 的 5219 底片與 65mm Ektachrome 底片,其中後者是首度以大畫幅格式拍攝。Kodak Ektachrome 是柯達公司於 1940 年代推出的底片,與 Kodachrome 並列為當時最重要的彩色膠片之一,儘管於 2012 年停產,但因為類比攝影復興,柯達於 2018 年重新推出 Ektachrome,重新受到電影人與攝影師青睞。


《罪人》使用了 Ektachrome 底片。


在攝影機方面,奧特姆選用了 IMAX MSM 9802 和 MKIV Reflex,並搭配 Panavision System 65 Studio 與 Panavision System 65 High Speed,這些攝影機配備了以下鏡頭:Panavision IMAX 鏡頭(50mm 和 80mm)以及 Panavision Ultra Panatar 1.3 倍變形鏡頭。此外,Panavision 的光學工程副總裁佐佐木丹(Dan Sasaki)特別打造了一支 80mm 的 Petzval 鏡頭,具有強烈的場曲效應,使畫面邊緣的焦點更加模糊,呈現出特殊的散焦效果,這支鏡頭被用在電影尾聲一場如夢似幻的場景中。


《罪人》的攝影指導奧特姆杜洛阿卡波(Autumn Durald Arkapaw)。


Ultra Panavision 70 與 IMAX的交叉運用

「IMAX 的片段用來真實呈現角色內心世界。2.76 比例的變形寬銀幕畫面則是非常有電影感,你彷彿透過最美的鏡頭在看一部電影。因此當你進入 IMAX 的世界時,那感覺就像是拉開了幕簾,看見角色的靈魂。這讓你更深地投入其中,變成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這種在不同格式之間的流動與轉換,非常具有沉浸感與吸引力。」奧特姆談到兩者的運用。

事實上,導演萊恩將《罪人》的開場設定為使用 Ultra Panavision 拍攝,但後來改為使用 IMAX,因為他認為那場戲的靈魂探尋感更適合這種格式。《罪人》一片開場,是驚魂未定的山米帶著破損的吉他,走入他擔任牧師的父親所主持的教堂禮拜。電影接著倒敘,揭示前一天所發生的超現實事件。


《罪人》的開場剛好使用了兩種拍攝手法。


然而這部電影在 IMAX 格式中最令人驚艷的亮點,是一場發生在酒吧內的超現實音樂場景,當山米以一首藍調歌曲〈I Lied to You〉驚艷登場時,整個畫面瞬間進入奇幻境界,他突然被來自過去與未來、各種文化背景的音樂家與舞者包圍。這場演出在一天內拍攝完成,以 IMAX 重達 65 磅的攝影機配合穩定器以一鏡到底呈現,鏡頭繞行整座酒吧,並分三段移動。這場表演爆發力十足,甚至誇張到把屋頂都「燒」了起來,最後被炸飛。

「萊恩寫了這段非常美麗的戲,蘊含了很多層次。」奧特姆說,「而當我們實際拍攝時,它又變得更加豐富。大家都深受感動,因為這場戲充滿了意義。Ryan 對於呈現不同文化非常講究,這對他來說極其重要。這是所有部門在極高水準下合作的成果,所有這些文化交織在一起。」

「IMAX 畫幅真的非常不同,因為你的眼睛必須在畫面中來回掃視;而傳統電影畫面則可以讓你不必移動視線就看到整個構圖。這也是為什麼我熱愛寬銀幕攝影,同時也偏好以中心為主的構圖風格,它們非常適合這兩種格式。構圖的準則在兩種格式中可以保持一致。這讓這兩種格式雖然各具特色,卻能透過一致的風格線索連結成同一個世界觀。」

《罪人》已經在台上映。

參考資料:IndieWireKodakProximity Media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