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葛瑞格分享自己創作《凶器》的原因與心路歷程

2025/08/19|焦點人物
by hsphere

8 月上映的《凶器》成為了今年夏天最讓人驚奇的一部電影,在諸多夏日強迫與超級英雄電影夾殺之中成績亮眼,北美票房已經準備來到 9000 萬美金,全球也邁入 1.5 億美金,爛番茄網站在 325 篇評論中獲得 94% 的新鮮度,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不過對於導演查克葛瑞格(Zach Cregger)而言,創作這部片的起因其實源自於一件悲傷的事件與一場自我療傷的過程。(以下內容有劇情透漏,請斟酌閱讀)

「我人生的那個階段真的糟透了。」查克在接受 Polygon 專訪時回憶到他的摯友、同時也是他工作上的長期夥伴崔佛摩爾(Trevor Moore),不幸於 2021 年意外逝世,「創作這部電影只是我以一種不帶自我毀滅的方式與這些感覺共處。」

查克並沒有詳細說明,他是如何將這份悲傷轉化成一部兩小時的恐怖電影,同時帶有一些荒謬與幽默。《凶器》描述在美國一個小鎮的某個半夜,17 名小學生在同一個時間衝出家門消失無蹤,故事以 6 段人物拼湊起整件事的樣貌。

在成為一名成功的恐怖片導演之前,查克最知名的作品是《The Whitest Kids U’Know》,一部小品喜劇影集,他與崔佛摩爾一起開創,於 2017 年至 2021 年播出;對於查克而言,喜劇與恐怖片的本質有著相同的思維,「你越隨性、越有趣,你就會寫得越好,其中的自發性與無常都相當珍貴。」查克說。

然而,與《The Whitest Kids U’Know》不同的是,《凶器》中查克必須與全新的團隊合作,而崔佛的離開對他造成了相當大的打擊,「我還在消化這件事。」查克說,「這一切依舊像是剛剛發生的一樣。」在此之後,他將寫作視為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你只是沈浸在各種情緒之中,對我而言,最好的狀況就是創作出與我相同感受的角色,讓他們彼此瘋狂的互動,做出現實生活中我無法做到的事,那樣的感覺很棒,是一種宣洩。」

目前網路有許多分析《凶器》各種背後涵義與彩蛋的文章,不過看起來導演查克在創作的過程中完全沒有思考這麼多,「我非常欣賞大衛林區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就是將你潛意識中獲取的靈感融入到你的藝術創作之中,然後將它自然流露。」片中有一個讓許多人議論紛紛的鏡頭 — 一把漂浮在空中的巨大步槍,有人說它描述了美國校園槍枝的亂象,也有人說它單純就是描述那些小孩被武器化的結果,「說實話,我也不懂它代表什麼,但也是因為如此我相當重視它。」

查克說,《凶器》與他創作《宿劫》(Barbarian)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我坐下,開始打字。」查克說,他腦海裡首先出現的是一個小女孩的聲音,訴說著兒童失蹤的事件,同時也是這部片的開頭,接著他塑造了一名學校老師,再來是一名急於找回自己兒子的父親,然後,一名有酗酒問題的警察,最後,故事從混亂中逐漸清晰起來。

「你一開始會非常享受那些靈感與情感的碰撞,就像,哇,我在追隨我的潛意識。」查克說,「然後你得到了 70 頁的混亂劇本,這時候你就必須像個書呆子一樣、戴上你的思考帽,開始認真的分析這一切,那時候就沒那麼好玩了。」

上週,片中的演員喬許布洛林(Josh Brolin)在接受 Collider 專訪時,也分享了他對這本劇本的高度讚賞,「當我看完劇本跟查克見面時,我覺得這是一個設計良好的劇本,他告訴我,每一個角色都是基於過去他碰到的某個創傷所造成的某個反應,我覺得很酷,他簡直是為我量身訂做了這個角色。」

可以說,《凶器》中六個片段的角色,都是查克面對自我的碎片與投射,與加上致敬《The Whitest Kids U’Know》「七個熱狗堡」的鏡頭,從中凝聚出一部恐怖電影。查克的下一個作品將會重啟《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上個月在接受 Inverse 專訪時,透露了他的版本與先前的差異,「我是遊戲的忠實粉絲,所以我講述的故事是一封寫給遊戲的情書,同時也遵循了遊戲的規則。」希望查克在《凶器》之後能正式走出好友離世的悲傷,打造一個令人興奮的《惡靈古堡》電影。


新聞來源:Polygon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