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必沒有人會懷疑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在電影配樂的歷史地位,從《大白鯊》(Jaw)、《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與《星際大戰》(Star Wars),都可以聽到它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相比其他傳奇配樂師,約翰威廉斯的音樂不僅可以完美融入電影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所創作出來的旋律往往耳熟能響;然而有點意外的是,他本人其實並不是這麼喜歡電影配樂。
「我從來都不太喜歡電影配樂。」這位奧斯卡得主在即將出版的採訪傳記中坦言,「電影配樂無論它再怎麼好,實際上都不太好。除了偶爾出現的八分鐘片段...,我單純就是覺得音樂不在那邊,我們認為的那些偉大的電影配樂,單純只是我們透過某種情懷去回憶它。」
確實,電影配樂的功用是輔佐畫面與敘事的電影工具,它的起承轉合比起正規音樂而言較無完整度,「僅僅將電影配樂與在音樂廳中的音樂視為同等重要就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很多電影配樂都是相當短暫的,它們無疑是碎片化的,在有人將其重新構建之前,我甚至不會將他視為音樂會的其中一環。」
這本傳記書藉《約翰威廉斯:一位作曲家的一生》(暫譯,John Williams: A Composer’s Life)由提姆葛瑞文(Tim Greiving)採訪完成,預計 9 月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對於約翰的說法,連提姆本身都相當意外,「他的評論有點讓人震驚,因為這並不是虛假的謙虛,他是認真的在自嘲,同時也在嘲諷電影配樂這件事。」
提姆認為,約翰威廉斯對於生涯那些經典的電影配樂作品,單純視為一項任務,更像是一個工作,「但我認為我們也不該這麼輕易的相信他的這些言論,他顯然地與歷史上那些電影配樂一樣認真看待自己的工作。他對電影配樂有一種深根蒂固的偏見,覺得電影配樂就是一個功能性的音樂,這很有意思,因為我認為他的電影配樂可以說是一種極致崇高的藝術。」
約翰認為電影配樂是一個較為低階的藝術形式(Less art form),就某種解釋而言,可能確實如此,電影配樂的創作過程快速同時講究效率,畢竟他是為一個商品(電影)服務的工具,「不過我認為他的配樂作品打破了這個限制。」提姆補充,「他完美了電影配樂的藝術價值,將其推向了高峰,同時將電影配樂提升到了藝術的形式。」
對於約翰而言,這一切似乎永遠不會達到他的標準,回顧他過去的作品,約翰依舊有許多想法同時想要改進的地方,「如果要我重來一遍,我應該會做得更加精簡,讓電影配樂或是演出更貼近我自己,無論那是什麼風格,但至少在風格上更加的統一。可惜的是一切都並非如我所願,電影配樂就是一份工作,或是一個接受的機會。」
約翰也透露為什麼從 1970 年代開始自己非常喜歡與史蒂芬史匹伯共事,「比起其他的電影導演,他擁有更好的音樂知識,他的母親會演奏,她從小就會帶他去看表演,他會吹一點單簧管,他真的是一個音樂人。」
提姆在《約翰威廉斯:一位作曲家的一生》一書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採訪了威廉斯及其親信,展現了這位備受愛戴卻又低調的 20 世紀流行文化權威,本書收錄了 175 篇獨家訪談,訪談對象包括史蒂芬史匹柏、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米亞法羅(Mia Farrow)、漢斯季默(Hans Zimmer)、馬友友、伴奏樂師、家人和朋友,預計 9 月 2 日出版。
新聞來源: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