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偏鄉奇譚打造與世隔絕的靈異體驗 專訪《詭鄉》導演馬新語、男主角初孟軒

2025/09/19|焦點人物
by hsphere

過去,我們總會在好萊塢的恐怖片中,從那些人煙稀少、人口組織單純的偏鄉小鎮,展開一趟難以想像的旅程,主角們可能會碰到心理變態的殺人魔,例如《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恐怖蠟像館》(House of Wax),或者以超自然的力量陷入一場難以逃脫的泥沼,例如《逃出絕命鎮》(Get Out)以及今年票房與評價黑馬《凶器》(Weapons),今年由新銳導演馬新語執導的恐怖靈異作品《詭鄉》,選擇了台中海線的城市作為舞台,描述了一趟與世隔絕的靈異催眠體驗,為台灣恐怖類型電影注入了不一樣的概念與氛圍。

想問導演,當時創作這個劇本的起因是什麼?創作的過程中有碰到什麼樣挑戰與困難?

馬新語:這個故事的緣起是我跟監製的家族其實是通靈家族,就是我們三代人下來,至少有一半的人有靈異體質,所以才覺得,我們是不是可以來拍一部鬼片?然後就開始了一些田野調查,中間當然就發生了很多很有趣的事情,例如說,我們的宗教顧問老師就有問我,要不要把吊死鬼附身在我身上,或這是說演員,老師那時候的意思是說,他覺得特效都很假,我那時候有點嚇到,跟他說,「老師,我們拍的是劇情片,不是紀錄片。」當然最後我們都是婉拒了這個提議。

就劇本而言,一開始當然是先寫架構,但寫一寫就覺得可以增加一些跟觀眾互動的元素,思考之後發現有朋友的親戚在做催眠,然後我們才把催眠這個概念引進來,只能說田野調查深度的影響了劇本的發展,因為片中所有催眠都是按照正式的步驟來的,例如說劇中角色的上下樓梯,是根據催眠的步驟,或是想我們有工作人員真的去催眠,最後跟小時候的自己和解這樣的經驗,我們最後也都寫到了電影之中。

初孟軒:我當初在看《逃出絕命鎮》的時候,就會去思考,催眠會是一個什麼狀況?會去想像催眠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後來發現,催眠老師真的會一直說「下沈」。我一開始沒有辦法想像催眠的時候會看到什麼畫面,它是會自然浮現出來的,是真的感覺身體會下沈到一個深度,其實跟我之前有一次鬼壓床的經驗蠻像的,就是身體真的會動不了,下沈到下面的時候你會覺得你不想動,然後意識非常集中,然後老師這個時候就會開始下指令,「你現在,會看到一個樓梯,你感覺怎麼樣?」他會用很平緩的聲音帶領。


初孟軒為了拍攝《詭鄉》,開拍前真實接受催眠。


想問孟軒,第一看完這個劇本有什麼樣的感受?

初孟軒:第一次看完覺得,這故事的氛圍感的塑造很好,可能加上我看的時候也沒開燈,主要是我住的地方有一扇窗戶,陽光會直接打進來,然後突然聽到某個聲音,後來才知道是洗碗機還是冰箱壓縮機的聲音,不過也發現是因為我看得足夠專注,在那個狀態發現有聲音我才會被嚇到,以及有一個無形的壓迫感,那時候就有去思考,如果到時候演出,這角色的心路歷程會是很壓抑的。

想問導演,完成了第一部長片作品,過程中哪一件事是你意想不到的?

馬新語:對我來說其實覺得還好,這麼說到底是有出息還是沒出息,我把電影當作醫學系在唸,台灣家美國總共唸了 7 年,拍攝真的還好,可能原先是拍 5 天,這次是拍 15 天,所以挑戰可能是劇本跟剪接,我覺得短片跟長片最大的差別是在於,短片是不管你要講什麼事情,起伏都很快,長片就是你需要有鋪陳,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要知道觀眾在什麼地方可能會失去興趣,所以一開始寫劇本的時候有遇到這樣的挑戰,剪接的時候更是,剪接的時候你就是要一直給不同的人看,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滑手機的?


在美國闖蕩多年後,馬新語(左)回台繳出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


想問孟軒,這次的角色有很多面向,有國外長大的小孩、有節目製作人、有背負創傷的靈魂,該如何那些平衡,呈現在大銀幕上?

初孟軒:其實這件事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就算是現在我也一直重複在思考這件事情,回到某個時間點我一定能夠做得更好,不過我現在會覺得放過自己,主要在行為的設計上,這角色會比較直接,當然因為文戲比較少,這樣的細節呈現也沒有這麼多;再來是創傷這件事對我而言是一個蠻好發揮的點是...先前在催眠過程中有發生過度換氣的現象,那時候催眠的畫面,我有看到一個紫色的空間,紫色的海、紫色的天空,然後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可怕的東西,但我壓力就很大,當時就覺得,胸口很悶。

馬新語:那時候催眠老師直接介入,必須要先去安撫他。

初孟軒:然後因為我身體還沒起來,最後真的就一直哭。然後我就能夠去理解,我是一個心理有結沒有打開的人,最後我把這個感覺用在李昂身上,加上我爸也是出差過 8 年,在一些我成長的時候我爸也是不在身邊,我只能說我帶入了很多我生活上的狀態。


初孟軒在《詭鄉》中必須不斷面對他童年的創傷。


同樣問題也想問導演,擁有多個面向的李昂,在電影不同的階段該呈現怎樣的樣貌,才能達到你想要的成果?

馬新語:角色是從外在到內在,外在最簡單,因為這角色有點算是 ABC ,所以造型上先給他一點西洋的風格,以及職業上,讓我們能夠直接去思考他的樣子,內心上難度就比較高,大初可能有一半的功勞,我會先去跟他說這角色的設定,然後再進行討論;我很喜歡問演員一件事情就是,依照我們討論的設定,在這場戲的演出,你有沒有覺得符合他的人設?如果可以,我們當然就照著去拍,但他們常常會有不同的意見,例如,他們已經進入角色了,覺得這並不是這角色會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就會去調整,慢慢的把李昂這角色給建構出來。

覺得台灣有非常多二三線城市或是小鎮,擁有與美國那種千人小鎮同樣的神秘,甚至可以說是有些詭譎,想問兩位,這部電影選做梧棲,對你們而言,這個地方特別之處?

馬新語:我覺得...它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你知道它不是在傳統的大都會裡面,雖然很多地方你還是能感受到現代感,但依舊有它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感覺,好像進到了一個平行時空,除了梧棲,我們還有在旁邊的沙鹿、清水拍攝,它們都有一種台中海線奇特的風貌,我們就是想要打造那種與世隔絕的感覺,最後的效果其實還不錯。

想問孟軒,這次與新導演合作,覺得他有什麼令你感到驚豔的地方?

初孟軒:我只能說我從出道到現在真的很幸運,我碰到的導演都很願意跟我溝通,但對於我而言,最不一樣的地方可能是,我可以說「你」,但其他的導演我就會說「導演」,就是我會覺得他真的就是我的好朋友,就是我也會去跟導演分享我低落的情緒。


馬新語(左)與初孟軒(右)因《詭鄉》培養出好默契。


很喜歡這次電影的攝影氛圍與色調,導演可否聊聊與 DP 蔡維隆的合作,以及想呈現的風格?

馬新語:讓我們直接 Call Out 維隆哥(笑)!當然,跟我剛剛說的一樣,一開始就有跟維隆哥討論我們想要做一個與世隔絕感,就是,台中海線已經有點那種感覺了,但我們想要把它更強化,所以整體會走一個比較灰暗的風格,另外我跟他都蠻喜歡韓國的一些電影的,所以內景的配色有參考《分手的決心》,加上我們想要呈現古樸風,所以後來有用攝影師的一顆老鏡頭,所以有幾個畫面會有特別的濾鏡感,是因為他用老鏡拍的,配上我們這次使用的 SONY FX6 ,這個搭配最後有一種台灣商業片少見的風格。

台灣恐怖片這幾年算是累積了一定的觀眾與類型,不過回顧這幾年好萊塢出現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怖驚悚,想問導演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中突破?

馬新語:我在拍《詭鄉》之前是不敢拍鬼片的,為了這部片,曾經最高紀錄一個下午看了六部鬼片,到現在我完全不怕,我覺得台灣的電影盡量去開發台灣的元素是很好的,我個人是偏向不喜歡做特效,像我很喜歡台灣的一部鬼片就是《屍憶》,我很喜歡他走特殊化妝還不是走特殊效果這件事,因為特效比較難做的好萊塢那樣的等級,我希望大家可以盡可能地去探索台灣的人文風貌,去拍出比較獨特的鬼片,如果行有餘力可以到《破墓》那種,可能再帶入更多的一些歷史元素,那也很不錯,不過可能就是下一個階段,包括我也需要努力嘗試的空間。

初孟軒:這邊可能要說一下完形理論,這個理論在說一個完整性,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要讓一個東西完整,例如說你看到一張圖片,它沒有畫完,但是你已經知道它是什麼了,這是完形理論很明確你可以辨別的例子,我會提到這個理論是在於,如果太多的東西能夠被觀眾直接完整理解的話,會比較無趣,如果我看到這一幕,我下一幕就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那就沒有意思了,而用完形理論的邏輯反過來看,我會比較期待懸疑推理的鬼片,像我之前有參考《微笑》(Smile),我覺得它跟《詭鄉》蠻雷同的地方是在於他一樣是一種創傷的狀態,但你不會知道,你以為你是有一些問題,但事實上他是被詛咒了,他是有一個前提在,才會有一個大框架,這一類懸疑推理的風格我自己會比較期待。

最後想問兩位,除了驚嚇的感官刺激之外,希望觀眾走出戲院知道,覺得《詭鄉》是怎樣的一部電影?

初孟軒:我覺得...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去原諒一些很痛恨的人吧,因為他們有他們的選擇,跟他們的苦衷,就像我爸不能跟我說為什麼,他覺得他會害到我們,那個時間點有他不敢說的事情,所以我們也會反過來想,親情關係、愛情關係裡面,有沒有這樣的狀態?不過真相是不是出於他的本意?

馬新語:希望觀眾有被催眠完的感覺,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當然也是希望大家不要覺得它是一個爛尾的電影,希望大家的感受是「喔!有反轉!」我也希望大家去討論說結局是什麼。


(本次訪談已進行編輯,以利閱讀。)

 

相關新聞

留言區